第468章 打通帶脈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吉 本章:第468章 打通帶脈

    古辛上師道:“象雄原是和吐蕃曆史同樣悠久的古國,唐人或譯稱‘羊同’,唐以前兩國鼎立,可謂雙雄,但在吐蕃崛起之際,象雄卻日漸衰落,為防備吐蕃國突然發難,主李迷夏迎娶鬆讚幹布的胞妹讚蒙賽瑪噶為妃,與吐蕃結為姻親同盟。”

    江朔道:“想來這和漢唐和親是同樣的道理。”

    古辛上師頷首道:“江少主文武全才,小小年紀,對於曆史掌故也頗為熟稔。”

    聽了古辛上師的稱讚,江朔不禁臉色一紅。在唐代,江湖武人多是大字不識一個,如江朔這般先隨著李白做書童能識字書寫已是不易,又隨著趙蕤在積金洞中通讀了漢學六經更是難得。當然這短時間不足以讓江朔吟詩作賦,但難得他記憶力超群絕倫,相比尋常武人,他的學問已經高的多得多了。

    古辛上師繼續道:“但這段姻親同盟沒能堅持多久,吐蕃由於國力不斷壯大,野心也越來越大,兩國關係越來越險惡。最終,鬆讚幹布借讚蒙賽瑪噶失寵為由,率大兵於貞觀十六年討伐象雄,費時三年攻滅了象雄國,以瓊波邦色為象雄總管,自此象雄成了吐蕃的藩屬。”

    獨孤湘道:“啊……古辛上師,這樣說來你們象雄人和吐蕃也有世仇呢?”

    古辛上師搖頭道:“百年以來,吐蕃與象雄可謂已成一體,吐蕃在鬆讚幹布以前無文字,吐蕃的文字便是來自象雄文,當年鬆讚幹布派大臣吞米桑布紮創造藏文,其實不過是對象雄文的改良。如今藏人的習俗,比如拜神山、插風馬旗、置瑪尼堆無不是來自象雄雍仲苯教。”

    江朔思忖道:“如此說來,吐蕃和象雄誰滅了誰也不好說呢。”

    古辛上師道:“漢滅秦而用秦製,唐滅隋而沿隋製,都是同理,隋臣可有恨唐皇的?”

    獨孤湘道:“聽我爺爺說,都在大唐當官當得歡哩。”

    古辛上師笑道:“所以你要問我作為象雄人恨不恨吐蕃,我等已是吐蕃的一部分了,就像黨項羌是唐人的一部分是一樣的。”

    拓跋守寂言大笑道:“上師說的是。”

    江朔道:“我還有一事不明,象雄與吐蕃一體,但吐蕃侵占了黨項羌在河西的故地,為何拓跋公和古辛上師還能成為朋友呢?”

    拓跋守寂道:“古辛上師是苯教大德,我們黨項羌人能平安撤出河西故地也多虧了上師相助。”

    江朔奇道:“此話怎講?”

    拓跋守寂道:“黨項羌人原居河曲之地。”

    江朔道:“呀……就是睿宗皇帝送給吐蕃的黃河九曲之地?”

    拓跋守寂道:“不錯,不過彼時河曲之主是吐穀渾,吐穀渾為大唐屬國,河曲自然也是大唐之地,我黨項羌人則散居西海之地,受吐穀渾節製,倒也相安無事,高宗永隆年間,吐蕃入侵吐穀渾,彼時唐廷忙於內鬥,無暇他顧,吐蕃盡得吐穀渾之地後,黨項羌人便淪為吐蕃的奴仆,被稱為‘餌藥’,女皇如意元年,我部終於決定脫離吐蕃內附。”

    江朔不知“餌藥”具體何解,但從字麵看也定不是好詞,又問道:“聽湘兒講,拓跋公你們後來內遷到關內道慶州靜邊軍。”

    拓跋守寂道:“大唐貞觀年間在河曲設靜邊軍,轄河曲十六州三十餘萬黨項軍民。內遷後靜邊軍才移置慶州。但當年數十萬人,民多軍少,要脫蕃入唐,談何容易?”

    江朔道:“是啊,我記得趙夫子和我說過民為國之本,這多人口,涉及錢糧稅賦,自然不能輕易放走。”

    拓跋守寂道:“何止錢糧稅賦,吐蕃之主赤德鬆讚連年用兵,這多青壯年更是寶貴的資源啊。當時吐蕃發大軍意圖阻擋黨項羌人東去,若執意不肯留在吐蕃做‘餌藥’,便要大軍展開屠殺!”

    聽到此處,江朔不禁感到背脊發涼,卻聽拓跋守寂繼續道:“當時包抄的騎軍主力就是象雄十東岱,東岱乃吐蕃兵製,一東岱有千人,十東岱便是萬人,若這萬人騎軍包抄上來,黨項羌內遷之民定然死傷慘重,多虧古辛上師勸說本族茹本,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要大開殺戒,象雄軍團才緩了幾天進軍,網開一麵,放走了黨項軍民。”

    古辛上師道:“當年老僧還隻是三十歲上下,能說動位高權重的茹本,也是天意,不能說是老僧的功勞。”

    拓跋守寂道:“天意之說飄渺無憑,我等還是極為感念上師的恩德。”

    江朔道:“原來如此,所以這就是拓跋公極其信任古辛上師的原因。”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唐山海行》,方便以後閱讀大唐山海行第468章 打通帶脈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唐山海行第468章 打通帶脈並對大唐山海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