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國號國都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任鳥飛 本章:第323章 國號國都

    第323章 國號國都

    …

    耶律延禧的挑釁,讓江鴻飛很煩,哪怕他知道,有朱武坐鎮雲地,耶律延禧那個廢物幹不了什。

    但有一說一,耶律延禧聯係他原來的舊臣一事,還是容易破壞燕雲平地區好不容易才穩定下來的局麵。

    江鴻飛問已經轉入文職的耶律大石:“天祚前來叩關,我當何以應對?”

    耶律大石從小好學,善於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堪稱文武全才。

    天慶五年,耶律大石曾取得殿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供職,任翰林應奉。後被擢升為翰林承旨。他是《遼史》中記載的遼朝唯一一個契丹族進士。

    因在契丹語中,翰林被稱為“林牙”,所以耶律大石又有“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的別名。

    約在天慶六年,耶律大石出外任泰州刺史。那時正逢遼金戰爭興起,因看不慣遼軍屢戰屢敗,耶律大石才棄文從武,升為遼興軍節度使,鎮守南京道。

    也就是說,耶律大石本來就是文官。

    免得這個在曆史上建立西遼、在中國西北方和中亞地區闖出一大片天地的一位有智慧又有才幹的偉大人物成為後患,又能為我所用,江鴻飛剝奪了耶律大石的武職,讓他成為中書舍人,任起草詔令之職,參與機密。

    江鴻飛上一世,網上總有人假設,說崇禎當時如果遷都南京,能不能保住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

    年號就沒有這麻煩了,江鴻飛直接照抄老朱的“洪武”。

    耶律大石不是郭藥師,他不會犯投了新主人還顧念舊主人的錯誤。

    王倫和李處溫說得有道理,建元改製、登基稱帝這種事,怎可能開玩笑,更不可能改時間。

    李處溫隨後出列附和:“王頭領所言極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不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何況帝王乎?帝王者,金口玉言,豈能戲民?”

    終於,江鴻飛**一日這天在新建好的太和殿中,登基稱帝。

    而且,元朝能終結宋、金、西夏,完成大一統,吉利。還能走蒙古人的道路,讓蒙古人無路可走,大吉大利。

    江鴻飛滿意地點了點頭。

    江鴻飛為自己的王朝取國號為“大元”,出自於《易經》中《彖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

    再說,再急,也不能差登基這點時間。

    細想想,“元”字簡單、好聽,大元至一,一元複始,萬象更新,寓意也不錯。

    換而言之,江鴻飛把耶律大石放在自己眼前,幫自己參謀如何管理那些歸明人,也就是幫自己參謀如何管理燕雲平地區的少數民族。

    而事實上,江鴻飛起“大元”當國號,真沒有那複雜。

    其實之前不僅江鴻飛糾結,江鴻飛的一眾臣子也因為國號這件事吵得不可開交,差點沒將江鴻飛的腦袋給吵爆炸了。

    在外人看來,江鴻飛起國號“大元”,不僅是江鴻飛對大元王朝統治理念和抱負的體現,也反映了在大元王朝如今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傳承和創新。

    關鍵,在曆史上有一個鐵一般的規律,那就是,但凡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你比如在南京、杭州這樣的城市建都,不是短命,就是偏安一隅,絕無例外,而曆史上的那些大一統王朝,都城都在北方。

    可“梁”、“齊”、“漢”、“唐”在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都出現過,再用,有炒冷飯的嫌疑。

    可老朱的國號不管是來自於“明教”、“明王”,還是來自於“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的後半句“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都跟江鴻飛不搭邊,以至於江鴻飛實在是用不到“大明”這個國號。

    所以,江鴻飛讓準備登基的人繼續,同時,命令各軍秣兵曆馬,自己這邊登基完,立即就出兵去捉耶律延禧。

    見此,王倫、李處溫等盼望江鴻飛登基的人,無不大喜,趕緊抓緊時間繼續準備江鴻飛的登基大典。

    而“大元”就不同了,有氣勢多了。

    見江鴻飛點頭,王倫、李處溫等眼巴巴地等江鴻飛登基稱帝的人急了。

    再細想想,要是江鴻飛也像蒙古人那樣,推了全世界,用別人用過的“梁”、“齊”、“漢”、“唐”,總覺得氣勢上差了點。

    後來,江鴻飛幹脆不想了,直接將曆史上宋後麵的“大元”拿來用了。

    當初,江鴻飛讓手下臣子起國號的時候,有人提出用“梁”,有人提出用“齊”,還有人提出用“漢”或者用“唐”當國號。

    “大元”中的“大”字,在此之前隻有尊稱的意義,而江鴻飛的大元朝將“大”字加入正式國號之中,成為首例。

    耶律大石這番話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既嚴厲批評了耶律延禧過去一味逃跑的錯誤路線,又對耶律延禧現在冒險出戰做出了否定,還提出來了請江鴻飛禦駕親征的正確主張。

    事實上,江鴻飛挺喜歡“大明”的,因為他喜歡老朱。

    所以,綜合考慮過後,江鴻飛決定用“大元”當國號。

    關鍵,大一統的國家的國號,跟別的王朝重合不太好。

    耶律大石知道,江鴻飛問這話,是對他的考驗。

    說句不好聽的,那多繁瑣至極的結婚儀式全都走完了,洞房也進了,甚至就連褲子都脫了,就差這最後一下,江鴻飛這要是把褲子給提上,再萬一被誰給鑽了空子,那江鴻飛還不得窩囊死?

    而都城,江鴻飛很果斷地就定了燕京,並為之改名——大都。

    ——之前的朝代如秦、漢、唐、宋等,國號前並不加“大”字。

    首先當然是,目前江鴻飛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答案是,很難,甚至可以直說不能。

    耶律大石當即拜道:“啟奏陛下,天祚於遼國以全師不謀戰備,以至舉國漢地全為金人所有,又盡被我朝所得。今國勢微弱至此,而力求戰,必不足為懼。陛下不如親起大軍伐之,永絕後患。”

    江鴻飛為什會定燕京當都城?

    你看,要是如果江鴻飛這一朝也叫“梁”、“齊”、“漢”、“唐”,後世提到這幾個朝代,先想到的肯定是朱溫、高洋、劉邦、李淵,然後才能想到江鴻飛,就像漢朝,劉秀那天命之子,也得排在劉邦的後麵,所以,還是來個單獨的國號能更好一點。

    王倫趕緊出列道:“天祚昏庸無能,又一意孤行,自尋死路,必不成事,何需陛下親征,擇一軍師,或擇一大將,統兵去戰即可,如今正值陛下登基關鍵時刻,豈可因小失大?”

    值得一提的是,羅真人獻給江鴻飛的《推背圖》中,讖曰中也有一句“一兀自立”,“一兀”就是“元”字。

    因為有人這幹過了,李自成打進北京了之後,朱由菘在南京稱帝,可他隻堅持了一年,清軍就南下攻占了南京,朱由菘被押赴北京淩遲處死。

    有人可能不服,覺得朱由菘名不正言不順,能力不行,在位期間,奉行以鎮壓農民軍為主的反動政策,幻想與入關清軍議和,又重用馬士英、阮大,排斥史可法等,政局因此動蕩,才會這樣的。這要是換了名正言順的崇禎,結果肯定不一樣。

    咱們先不說,崇禎誌大才疏,能力未必就比朱由菘強。

    隻說,就算換成了名正言順的崇禎,崇禎再突然變得有能力了,定都南京,其實也很難守。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的兵法中有一個常識:守江必守淮。

    也就是說,你要想守住長江,就必須先要守住淮河,淮河到長江之間的地帶,是南方國家的緩衝區,沒有這個緩衝區,長江根本就守不住。

    所以,這就是為什,赤壁之戰之後,孫權還要和魏國爭合肥的原因,就是為了拿下淮河,才能保住江東。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仙俠版水滸》,方便以後閱讀仙俠版水滸第323章 國號國都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仙俠版水滸第323章 國號國都並對仙俠版水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