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鹽井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青璃居士 本章:第二百八十五章 鹽井

    李源的興奮當然是有原因的,誰不知道鹽是個好東西?

    自有王朝統治以來,這玩意便是由國家壟斷的重要民生物資之一。幾乎每個王朝都會實行食鹽專賣製度,鹽鐵糧茶這些壟斷的基本物資每年都會創造出巨大的利潤,給朝廷帶來巨大的收入。

    偏安於江淮的南唐自然也不例外,私鹽的販賣是被絕對禁止的,隻有由朝廷進行專賣。

    但即便如此,民間私鹽的販賣依舊屢禁不絕,如同去歲李源在楚州的親身經曆,那些私鹽販子就算冒著砍頭的危險,也依舊進行著私鹽的販賣活動,因為利潤著實可觀,而不少皇族以及***也會為之庇護甚至親自參與其中。

    南唐的產鹽地卻是普天之下皆知,淮南,便是周世宗柴榮拚著命也要打下的江北十四州之地,誠然,這塊人口富庶、貿易發達的地方有著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與戰略價值,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取得這塊珍貴的產鹽之地,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氣運與未來。

    在後世的曆史記載中,自從李璟失了江北十四州後,南唐隻能每年付出巨大的代價反過來去向周國買鹽,以維持宮廷與民間的生活所需,經濟貿易一蹶不振,國家財政可謂元氣大傷,也極大動搖了軍隊與百姓對於朝廷的信心,沒了土地沒了錢,缺了人口缺了鹽,這也是南唐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鄒老漢嘴聽聞澧州有鹽井時,李源心極為震驚,至少在他所知的真實曆史,楚地也就是湖南之地產鹽,也是等到清朝滅亡五六十載之後。

    曆朝曆代「例食淮鹽」,靠水運逆流輸入,極為不易。淮鹽的總集散地在南唐東都府揚州的十二圩,從十二圩到淮南鹽場約兩千許。

    鹽船自十二圩出江,過國都金陵下關碼頭,接著逆長江西上,經鄂州入嶽州約兩千一百餘,再轉運到全國各地,平均水路程也有七八百,這樣算下來,若是淮鹽入楚,平均水程實有五千之遼遠,可謂是「粒粒皆辛苦」矣。

    楚地食用淮鹽的曆史,一直延續到了清朝中後期,那時的滿清朝廷考慮到湘西、湘南皆山區,道路崎嶇,私鹽泛濫難禁,隨著粵鹽與川鹽的興起,又給湖南劃分了粵鹽區和川鹽區。粵鹽銷區在南嶺北的湘南山區,包括郴縣、宜章、永興、資興、桂陽、耒陽、嘉禾和藍山等十餘縣。

    粵鹽入湘有兩條主道,一條從廣東樂昌的坪石北江碼頭卸鹽,靠人挑騾運翻越南嶺山脈至宜章,走九十青石板路到郴州再入耒水;另一條從廣東連州的連水星子碼頭卸鹽,也是人挑騾運翻過南嶺至臨武北江的水東碼頭上岸,或至桂陽的舂陵江舍人渡碼頭北上衡陽入湘江。

    川鹽並銷區主要是湘西等地山區就近購食川鹽,後來澧州也劃入了川鹽並銷區。

    但從銷量來說,淮鹽還是占了八成,粵鹽和川鹽各占了一成左右。

    一句話,無淮鹽,楚地難續,天下難續。

    說到鹽價,今南唐正值保大年間,由於江南戰亂少,人口富足,勞力較多,糧米價格算是低廉,但鹽價卻始終居高不下,哪怕自身產鹽。

    以金陵為例,保大十年金陵糧價一石糙米隻有二百文錢,一匹普通的布的價格也隻有四百五十文,已算是便宜惠民了。這就是為何大多數南唐百姓,全家隻要努努力,但凡每月隻要有一兩貫的進賬,便能保證全家上下吃飽穿暖的原因。

    但還是在金陵,鹽價每鬥卻已在三百文上下,也就是說,每石鹽的價格在三貫左右。別小看這一石三貫的鹽價,這年頭可食用的東西不多,人隻能在調味上動心思,口味往往較重,甭管南北都喜歡吃醃製的食物,這就導致了食鹽消費量的龐大。

    單單國都江寧府金陵一地人口,不算權貴階層,普通百姓一年便得消耗粗鹽將近五十萬石

    。也就是說,僅僅金陵一地,每年普通百姓消費食鹽這一項便要花費一百五十萬貫的收入。

    這還僅僅是金陵一地的普通百姓。自唐朝以來,軍隊士兵供給的食鹽標準比之普通百姓高出一倍,算上金陵的禁軍以及附近拱衛國都的兵馬十萬上下,這些士兵每年消耗的食鹽在五萬石左右,這便是十五萬貫錢的消耗。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烽火十國》,方便以後閱讀烽火十國第二百八十五章 鹽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烽火十國第二百八十五章 鹽井並對烽火十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