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元祐革新(2)
趙煦拿著章衡等人擬定的考題,看了很久。
趙煦終於做出了決定:“科舉之製,必須改革!”
“而且,是本次科舉就要開始改革!”
“隻有這樣,我才能徹底掌握科舉改革的主動權,並向天下人發出一個明確無誤的信號!”
作為一個全麵用文官官僚製度治國的王朝。
大宋朝在科舉上是下足了功夫的。
自開國以來,曆代趙官家,都會針對科舉製度暴露出來的弊端,進行或大或小的改革、調整。
所以,趙煦之前在明法科和明算科上的折騰,才能那順利的得到朝野認可。
即使有人反對,但也都接受和認可了。
因為老趙家就愛折騰科舉。
不折騰科舉的趙官家,才是異類!
同時,最終曆史都證明了,這些折騰既有利於國家,也有利於士人——正是過去百年,曆代趙官家在科舉製度上的不斷折騰,使大宋科舉日漸完善、公平。
所以,在大宋朝搞科舉改革,有著其他朝代所沒有的優勢——幾乎不會有阻力。
朝野都認同並尊重,趙官家在科舉製度方麵的權威。
這很好理解——每一次科舉改革,趙官家都贏了。
在這種一直贏的預期下,後來的趙佶甚至能直接廢黜科舉製度,改用太學三舍法取士。
所以,趙煦需要考慮的,其實一直都不是要不要改革的問題。
而是怎改?改到什程度的問題?
這樣想著,趙煦的眼睛就明亮起來、
“是呢!”
“我終究還是受現代影響太深了!”
“總想著不得罪人!”
在現代的他,說白了,就是一個小資產階級。
而小資產階級,先天就是軟弱的!
好在,他除了是小資外,還是一個皇帝!
一個封建專製帝王!
於是,此刻,屬於帝王的一麵開始蘇醒。
上上輩子,紹聖到元符的統治經驗,開始占據上風。
趙煦的眼神開始堅定起來。
他輕聲呢喃著:“改革這種事情,哪有不得罪人的?”
“曆朝曆代,古今中外,哪怕是現代,也沒有不得罪人就可以改革成功的例子!”
“這就是我走入誤區了!”
“當以此為戒!”
這樣說著,趙煦的心思就堅定了起來。
旋即,他便召來童貫,與他吩咐道:“童邸候,且去傳我的旨意……”
“命右相蒲宗孟、禦史中丞呂大防、知貢舉章衡、權知貢舉王子韶、範百祿,立刻入宮,會商科舉之事!”
“諾!”童貫領命而去。
趙煦看著童貫的身影遠去,然後抓起一支元書紙。
提筆在上麵,寫下八個字:終始唯一,時日乃新!
這是《尚書》鹹有一德中的句子。
這篇尚書傳說乃是伊尹歸政太甲時所作的勸諫之書。
當然,趙煦知道,這是偽作。
便是如今的大宋,其實也有很多士大夫知道,這是偽作(竹書紀年,在北宋很多士大夫之間有著流傳)。
但,這一點也不妨礙,趙煦要將之拿來當成自己的理論依據。
……
開寶寺,貢院。
自被拜為知貢舉後,章衡、王子韶、範百祿三人,就被禁軍直接護送到了這。
每日飲食起居,都有專人服侍。
對外聯絡,自然是被徹底切斷。
他們的書信、劄子、奏表,等一切文書,都有專門的內臣把關、審核。
且隻有得到允許,才能與外界通信。
若無宮中旨意,一般他們也不會和外界通信。
此刻,章衡三人,就在這開寶寺的貢院內部,圍坐在一起,商議著剛剛送進宮中的考題。
“也不知官家看了我等考題,會不會有意見?”章衡有些憂慮的說著。
王子韶沉默不語,範百祿則道:“自熙寧以來,朝廷取士,便是以經義取士……”
“經義取士,雖世論有所非議……“
“然,當今官家,純孝至仁,以弘先帝德業為先!自是推崇先帝以經義取士之法!”
恩,是的!
範百祿雖然是舊黨,但如今卻是舊黨內旗幟鮮明的經義取士派。
這沒什稀奇的。
因為新黨內部也有詩賦取士派。
在科舉用什製度來取士的這個問題上,其實是不看意識形態,純看屁股在那邊的。
站寒門的,基本都支持經義取士。
站官宦、詩書門第的,基本都支持詩賦取士。
其他的什論點啊、立場啊,其實多數都是先畫靶子再射箭。
隻有像蘇軾這樣的人,才會傻兮兮的,真的認為,詩賦取士比經義取士更好。
章衡歎了口氣,道:“官家自然是千古第一孝子!”
“可是……”
他垂下頭來:“聖心所屬,朝野皆知!”
他是負責貢舉的主官。
也是官家心腹!
自然得跟著官家的指揮棒走。
而當今官家,喜歡的是什?他還能不知道?
實學!
而科舉的首選目的是什?
為國輪才,為天下選人?
錯!
因為,這隻是科舉的一個次要目的而已。
而科舉的首要目的就是,給皇帝篩選出他所喜歡的臣子!
故此,慶曆新政後,大宋科舉開始轉向經世救時。
為此,所有桎梏和一切細節上的問題,都不再成為障礙。
嘉佑二年的科舉考場上,蘇軾直接編了一個典故,都依然能夠被錄取!
且至今,都被傳為士林佳話!
至於先帝為了變法,更是直接廢黜詩賦取士,用經義取士,且是王安石的字說、三經新義來取士。
所以,在被任命為知貢舉後,章衡就已經有一定覺悟了。
曆代官家,變動科舉,皆是從任用知貢舉的大臣開始。
每一界科舉考試,知貢舉和兩位權知貢舉的大臣人選,通常就反應了當朝官家對科舉的態度和傾向。
同時也決定了,當界科舉的考題側重點和選項。
所以,對於那些熟悉朝廷的官宦子弟而言。
隻要知道了知貢舉和權知貢舉的大臣是誰?
>>章節報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