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3章 淺談書法(3)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李叔同 本章:正文卷 第3章 淺談書法(3)

    對於鍾繇的書法,曆代多有評論,王僧虔說:“鍾公之書,謂之盡妙。鍾有三體,一曰銘石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世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行書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喜。”《書法正傳》雲:“鍾繇書法,高古淳樸,超妙入神。”南朝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稱:“鍾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之所善。”

    另有《薦季直表》,傳為鍾繇作品中唯一有墨本傳至今之作品。該表書於魏黃初二年(221),時鍾繇已七十,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此帖筆法“古雅茂密、淵懿錯落”,為難得之書法精品,又因刻於石上,故有“自華氏之有刻印,而天下之學鍾書者不知有《淳化閣帖》”之譽。

    他的真跡已無存世,宋以來法帖中所刻的作品,如《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是後人臨摹之作。

    2.魏晉南北朝

    (1)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傑出書法家,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出身貴族,為王曠之子,王導之侄。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後辭官隱居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

    工書法,初從衛鑠(衛夫人)學書法,後見前代書法名家如李斯、鍾繇、蔡邕等人的墨跡,無不用心揣摹,後博采眾長,取諸體之精華為己所用此後,師法張芝、鍾繇。他善增損古法,變漢、魏樸質之書風,而創妍美流暢之新體。後世評者以為,其草書“濃纖折衷”,楷書“勢巧而形密”,行書則“遒美勁健,富於變化,又不失天然真趣”,故其書為曆代學書者之所宗,對後世影響極大,故有“書聖”之譽。

    王羲之楷書,小楷代表作有《樂毅論》《黃庭經》(亦稱《換鵝帖》)等;草書的代表作有《十七帖》《桓公帖》《朝廷帖》《宰相帖》《司徒帖》《中書帖》《侍中帖》《尚書帖》《司馬帖》《太常司州帖》《護軍帖》《十一月帖》等。《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書法字帖共計159帖,多為行草夾雜。

    王羲之行書代表為《蘭亭序》《快雪時晴帖》等,後世刻石者和臨摹者很多;宋時刻石多達數百種。其他行書法帖也很多,現將較著名的帖子列目如後:《奉橘帖》《諸弟帖》《快雪時晴帖》《從弟帖》《喪亂帖》《曹妹帖》《二謝帖》《諸賢子帖》《頻有哀禍帖》《賢女帖》《伯熊帖》《此月帖》《阮公帖》《六月帖》

    《蔡家帖》《九月帖》《家中帖》《十月帖》《夫人帖》《三月帖》《賢弟帖》《快雨帖》《夏日帖》《平安帖》《極寒帖》《奉告帖》《州民帖》《小佳帖》《舊京帖》《悉佳帖》《安西帖》《伯慰帖》《山陰帖》《敘慰帖》《水興帖》《廓然帖》《建安帖》《遣書帖》《瞰豆帖》《省書帖》《慈顏帖》《宿昔帖》《青李來禽帖》《書魏鍾繇千字文》。

    王羲之有關“書論”的著作不少,傳世的有《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書論》《筆勢論》《用筆賦》《記白雲先生書訣》等。這些“書論”曾載於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宋代朱長文《墨池編》、陳思《書苑菁華》,明代汪挺《書法粹言》,清代馮武《書法正傳》等,影響較大。

    《蘭亭序》是行書法帖,又名《蘭亭宴集序》,為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集會於山陰(今浙江紹興),其時與會人等各抒情懷,暢作詩篇,後羲之為作序文是也。《序》中記敘蘭亭之美及聚會歡樂之情,以及對生死無常的感慨。

    王羲之生前,特別重視《蘭亭序》,去世後,由子孫傳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僧),因為無嗣,交紹興永欣寺和尚、弟子辨才手保存,後到唐太宗李世民手中,唐太宗死時,隨葬入唐昭陵;五代時,一名叫溫韜的人發掘昭陵而得,致使《蘭亭序》真跡不知去向。因此序書法極美,故為曆代書家之所推崇,後世譽為“行書第一”。

    存世本中,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將羲之之筆韻和意境體現得淋漓盡致,為公認的最好摹本。石刻本則首推“定武本”。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最高境界,此序將作者之氣度、胸襟、情愫、感懷皆表現於字行間,是難得之佳作。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之喻。

    《快雪時晴帖》為王羲之所書。其帖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靈動瀟灑,《書斷》中說:“逸少秉真行之要,於敬執行草之楓父之靈和,子之神駿,皆古今之獨絕也。”又說:“右軍開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進退憲章,耀文含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英氣絕倫,妙節孤峙。”

    乾隆一生酷愛書法,刻意搜求曆代書法名品,他對此帖極為珍愛,在帖前題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全帖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譽為”二十八驪珠”。他把此帖和王殉的《伯遠帖》、王獻之的《中秋帖》(號為“晉人三帖”)並藏於養心殿內,並禦書匾額“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乾隆十二年又精選內府所藏魏、晉、唐、宋、元、明書家134家真跡,包括“三希堂”在內,摹刻於石上,命名為《三希堂法帖》。

    (2)王獻之

    王獻之東晉傑出書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中書令,曾於病時讓族弟王代行“中書令”之職,故世稱王獻之為“王大令”,王為“王小令”。

    王獻之工書法,善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著名。其書法,在繼承張芝、王羲之的基礎上另創新法,用筆外拓(開廓),俊邁而帶逸氣,故有“破體”之稱。南朝宋、齊、梁間人多宗其體;唐、宋以來的書家也多受其影響。王獻之繼承父學,且進一步獨創天地,字畫秀媚、妙絕時倫,以至與父齊名,人稱“二王”。墨跡著名者,有行書《鴨頭丸帖》,小楷《洛神賦十三行》。草書有《玄度帖》《前告帖》《吾當帖》《侍中帖》《馬侍禦帖》《裴員外帖》《裴九帖》《崔十九帖》《八月帖》《十二月帖》(即《中秋帖》)、《秋冷帖》《秦中帖》《數月帖》《遠書帖》《歲盡帖》等。行書有《諸舍帖》《東山帖》《舍內帖》《黃門帖》《東園帖》《李參軍帖》《薦王德祖帖》《山陰帖》《冠軍帖》《外甥帖》《鵝群帖》《如意帖》《二十九日帖》《衛軍帖》《地黃湯帖》等。

    《洛神賦》是王獻之的小楷代表作品,據說王獻之喜好書寫《洛神賦》,寫了不止一行,而是十三行,故有此書。從《洛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涸已不帶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是完全成熟之楷書作品。

    此帖中字,用筆挺拔有力,風格秀綢圓潤,筆力遒勁有力,氣蘊神采飛揚,割體勻稱和諧、變化自然。王獻之的楷書較其父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運用“內撅”手法;而獻之的字神采外露,多運用“外拓”手法。其父子二人的字對後代皆產生過深刻影響。

    宋代的《廣川書跋》中說:“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嚴整。與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相比,一反遒緊縝之態,神化為勁直蔬秀。”

    王獻之曾在十五六歲時勸其父親“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可見其對書法之極深感悟。

    他的真跡已不複存在,今世所見為南宋的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胡稱“碧玉十三行”。王獻之所書《洛神賦》,體勢秀逸俊麗,筆致灑脫自然。清代楊賓在《鐵函齋書號》中說其字:“字之秀勁圓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梁武帝的《古今書人優劣評》中稱:“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遝拖而不可耐。”《書斷)中評其行草為:“興合如孤峰四絕,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爾其雄武神縱,靈姿秀出,威武衝之智,卞莊子之勇,或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察其所由,則意逸乎筆,未見其止。蓋欲奪龍蛇之飛動,掩鍾張之神氣。”

    王獻之的字虛和簡靜、神朗氣清、靈秀流美,與文章清虛脫俗的內涵極為和諧,故後人奉《洛神賦十三行》為“小楷之極則”。他的行書以《鴨頭丸帖》為最著,體現了王獻之的行書筆法,其行筆如急風驟雨,結體又疏朗有致、顧盼生姿,能寓秀美於奇險之中,是書家之所敬服處。醴泉銘入《化度寺碑》《皇甫碑》《虞恭公碑》《溫彥博墓誌銘》等。行書墨跡有《張翰》《卜商》《夢奠》等帖。其文學著作,編有《藝文類聚》100卷行世。

    其字正書“易方為長,以就姿媚”,“四麵停勻、八方平正”,“書如淩雲台,輕重分毫無負”,“筆備眾美,翰墨灑落”,此即史書中所說:“歐體”風格。

    3.隋唐五代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方便以後閱讀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3章 淺談書法(3)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3章 淺談書法(3)並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