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4章 淺談書法(4)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李叔同 本章:正文卷 第4章 淺談書法(4)

    他的墨跡較多,墨跡中楷書有《自書告身》,行書有《祭侄稿》《劉中使帖》,碑刻則有《爭座位帖》《多寶塔碑》《東方畫讚》《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中興頌》《八關齋記》等;其文章後人輯有《顏魯公文集》行世。

    《祭侄稿》乃顏真卿為祭奠於“安史之亂”中就義的侄子頗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先後遇害。唐肅宗乾元元年,顏真卿命長侄往河北尋得季明首骨而歸,於是揮淚寫下這篇感人至深、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因是祭文,是顏真卿有感而發的,故筆跡急促、匆忙,塗抹刪補處隨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蒼涼悲壯之情溢於筆端,至“賊臣不救,孤城圈逼”時,有百感交集之憤激,故其字於此狂濤傾瀉,字形也變得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燥潤相間,筆鋒藏露並用;至“嗚呼哀哉”時,情感頓達高潮,因而所書隨情揮,其實是字由心發,神氣所注,故而宛如天成,整篇皆從內心之流露。

    《祭侄稿》為作者情之所致、無意作書,故寫得起伏跌宕、神采飛揚,得自然之妙;且以真摯情感運於筆墨,悲壯哀傷注入其間,其字不計工拙、隨意無拘,縱筆豪放,血筆交融而一氣成,故得神來之筆,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元代鮮於樞跋語謂:“《祭侄稿》,天下行書第二。”元代陳深說:“《祭侄稿》,縱筆浩放,一瀉千;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工耶?”

    清代王項齡《跋》“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墨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四月廿日建,岑勳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西安碑林,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5)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工書,尤以楷書聞名。初學王羲之,後師顏真卿、歐陽詢,用筆遒健,字體結構俊秀嚴緊、剛勁有力,尤以骨力勝人一籌,其書對後世影響很大,故後人將他與書法家顏真卿並稱為“顏筋柳骨”。

    柳公權的楷書,書體開展,中宮密集,重心偏高,而以撇、捺等加以支撐,給人以峻秀之感,法度極為森嚴;“柳體”起筆、收筆無法則可尋,頓挫提按也沒有規矩可依;其筆大體均勻,且棱角分明。

    柳公權學“顏體”,一變寬博豐潤而為緊峭峻秀,化凝重端正為犀利遒健,偏重骨力,給人以“俊俏英偉”之感,故有“顏筋柳骨”之譽。北宋的朱長文在《墨池編》中評其書雲:“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蓋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一家。”

    他博覽群書,才華出群,出口成章,對答如流。一次陪文宗到未央宮,轎車剛停,文宗就令他以數十言頌之。公權一視,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辭流利優美,無不驚歎。文宗又笑著說:“卿再吟詩三首,稱頌太平。”公權毫無難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歎地說:“曹子建七步成詩,卿七步詩三首,真乃奇才也。”柳公權曆經了唐朝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十代皇帝,官至太子太師、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鹹通六年逝世,享年88歲,葬於耀縣阿子鄉讓義村,墓前有清代乾隆陝西巡撫所立碑,上書“唐太子太師河東郡王柳公權墓”。

    《神策軍碑》是柳公權楷書的代表作之一。此碑結體布局平穩勻整,保留了左緊右舒的傳統結構。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筆畫敦厚方正、沉著穩健,表現了柳體楷書渾厚、開闊的典型風格。正如岑宗旦《書評》雲:“(柳書)如轅門列兵,森然環衛。”清代孫承澤跋文說:“柳學士所書神策軍紀聖德碑,風神整峻,氣度溫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跡。”

    《玄秘塔碑》是柳公權的代表作,其體中宮緊密,四周疏放,筆書向內攢聚,向外輻射,擻高捺低,表現出靜中有動的超逸姿態。

    其書初學王羲之,後融北碑方筆於楷書,取“歐體”之密瘦硬險峻,又削減“顏體”之肥厚豐滿;結體中宮緊縮,四角寬博開張;用筆瘦硬挺勁,骨峻氣宏,自成一家,人稱“柳體”。

    柳公權的書法遒勁俊媚,用筆、結體都有其獨到之處。他在用筆方麵非常注重法度,講究“精確幹脆、一絲不苟”,尤其對筆畫的始末筆端特別注重,方落、圓收,或方圓兼施,以求準確無誤。其字短線渾厚有力,長線剛挺有質,似有彈性。挑、鉤、折等用筆自如,鋒出銳利,有“勢不可擋”之態;此外,柳體運筆多用中鋒,以腕力行之,故線條純厚、質樸蒼勁,可謂“筆正”之典範。

    柳公權的書法尤以楷書為佳,其筆法、結構已達爐火純青之地步,對當時以及後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據史書載,當時的公卿大臣家的碑刻墓誌如不是“柳體”所書就以為不孝,足見其影響之大。

    (6)張旭

    張旭,唐朝大書法家。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他擅長“狂草”,號稱“草聖”。因其為人性格豪放,好飲酒,善寫詩,與當時著名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交往甚密,人稱“酒中八仙”。唐人好以書飾壁,相傳張旭往往大醉後呼叫狂走,然後揮筆狂寫,故世人呼“張顛”。其草書“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意蘊超妙,行筆非凡。

    張旭的書法,初學“二王”,端正謹嚴,規矩至極,傳世《郎官石柱記》可見其楷法筆法;然而,最能代表其書法創造性成就的,則是他的狂草作品。其善於生活中觀察體悟,據其自稱,他的書法是見公主與擔夫爭道而得其意,大意謂“略甚狹窄而又勢在必爭,妙在主次揖讓之間能違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國史補》),從而領悟到書法的結構布白“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度”的書法意境——此即所謂“擔夫爭道”之典故由來。後觀公孫氏舞劍而得其神,自此書藝大進。

    《肚痛帖》草書6行30字,筆墨縱橫,一氣成。《肚痛帖》是張旭狂草的代表作,此帖寫得縱橫飛揚,精靈跳躍,猶如靈兔奔走,疏狂的筆法使字形結體動蕩,但通篇看去卻很平穩。《古詩四帖》以其嶄新、高美的形式,巨大的氣魂開雄偉壯閏之篇章。明代王世貞跋雲:“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幅草書,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錐劃沙,無纖巧浮華之筆。

    張旭草書一出,徹底變革了“二王”草書的理路,時有“草聖”之譽。張旭嗜酒,曠達不羈,醉後呼叫狂走,乘興揮毫,每成佳作。自稱“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得其神”。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與李白、賀知章等稱為“酒中八仙”。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冠軍帖》《古詩四帖》等。

    其跡楷書有《尚書省郎官石記》,草書有《古詩四帖》《肚痛帖》《千字文》等。

    高適在《醉後贈張旭》中讚雲:“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杜甫亦雲:“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張旭狂草,出乎天性,而力運自發,宛如天成。

    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說:“旭以草書知名,而《郎官石記》真楷可愛。”豐道生跋:“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宣和書譜》中評說:“其名本以顛草,而至於小楷行草又不減草字之妙,其草字雖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

    他精工楷書、草書,尤以草書著稱。他的書法得於“二王”,而又獨創新意。楷書《郎官石柱記》,取歐陽詢、虞世南,筆法端莊嚴謹、不失規矩,展現楷書之精妙。

    舊時,常熟城內曾建有“草聖祠”,祠內有一副楹聯,雲:“書道入神明,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灑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可見其書法之精湛。

    書法大家顏真卿曾向他請教筆法,懷紊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草法,後以“狂草”得名,對後世影響很大。其草書與李白詩歌、裴雯劍舞並稱為“三絕”。

    唐代韓愈竭力推崇其書,在《送高閑上人序》中稱:“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穀,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張旭狂草,筆墨縱橫,然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宣和書譜》雲:“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或謂張顛不顛是也。”此言或許最為恰當。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方便以後閱讀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4章 淺談書法(4)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正文卷 第4章 淺談書法(4)並對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amp;#183;詩歌(04)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