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大災將平人歸去,遠洋榮歸一騎士(肆)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貪狼獨坐 本章:第801章 大災將平人歸去,遠洋榮歸一騎士(肆)

    “且請殿下上輦”

    幾位老者便是要當場拜下,卻被回過神來的朱厚照慌忙扶起。.wanmeicoin.

    回過神來的他眼眶發紅,渾身的每一寸肌膚都在顫栗。

    緩緩的抬起腿,此時的朱厚照雖是身著著短打、披著袍子。

    衣裝讓他看起來很是寒酸,然而他含胸拔背昂首凝目之姿卻又讓他整個人顯得極為肅穆。

    皇家苛刻的禮儀訓練,這一刻在他身上完美的體現。

    盡管身著陋袍,卻無減其半分威儀

    晨光撒來如同碎金,飄在他稚嫩的臉上讓他染上了一身霞色。

    他緩緩的吐出一口氣,讓自己平靜了一些。

    輕輕的踏上了這座簡陋的輦上,抬眼望去是他的少年老師。

    是他最尊敬、也是最親近的虎哥兒,他遠遠的看著自己……

    鄭重無比的正冠撣衫,對著他長揖到底。

    一時間,朱厚照竟有想哭的衝動。

    他知道虎哥兒這一禮的意思,他長大了

    他,不再是一個孩子了。

    從一個男孩兒到一個男人的過程,他是在這次洪災中、在大堤上完成的。

    他不再對聖人先賢所言的那些道理,在他的腦中浮現。

    一股血氣由心間凝起,從胸腔直衝入腦中。

    猛然間,手按輦駕的朱厚照麵皮漲紅不由自主的長嘯而出。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歸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一番長嘯下,這位太子殿下的聰慧博學盡展無疑。

    上下用句囊括了《尚書·夏書》、《荀子·大略》、《史記·淮陰侯列傳》……等等。

    即便是遠遠趕來的劉大夏聽得此長嘯,亦是震驚的心頭發顫

    隨即老頭子一時間淚溢滿眶,對著那昂首長嘯的太子殿下便是正冠撣衫而躬身拜下……

    如此學問,再有如此曆練。

    太子克繼大統之下,天下百姓何其幸甚啊

    “起輦”

    劉瑾從來都沒有像這一刻一般,唱禮唱的如此的有底氣。

    然而他一聲唱禮下,眼見那些個老者們再拜而下。

    “殿下小老兒這般苦命人,著實無甚可送與殿下的……”

    “由此至殿下回京,便由我等苦命人……為殿下抬輦罷”

    一群衣衫襤褸的漢子默默的站了出來,他們神情肅穆猶如要奔赴戰場的軍漢。

    便聽得這一聲沉喝,這些個漢子們呼喝著抬起了這座輦駕。

    眼見幾位老者一抬手,一副幢幡“呼啦”一聲被展開

    這幢幡在朝陽烈風之下,被吹的獵獵作響。

    與那馬車、那輦駕、那袍子一般,這幢幡顯得是格外的寒酸、破舊。

    但在罡風之下,飄蕩著的絲條字跡很淡。

    可如果仔細去看的話,會發現那些絲線似乎帶著一股血氣

    再仔細瞧去,那些絲線竟是用血所染就

    “災苦人得幸生於大明,陛下仁德,殿下慈憫……”

    “大災活命,全賴皇恩願我大明,昌盛長茂吾皇陛下,萬壽無疆”

    這兩行字下的,乃掛及受災四省各州府百姓之名

    “此幡乃是托殿下回京,獻與陛下的”

    “願我大明,日月同輝吾皇陛下,萬壽無疆”

    那遠遠趕來的劉大夏一時間心潮澎湃,百姓如此……何愁國家不興?

    陛下如此,何愁百姓不從?

    “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命也”

    劉大夏緩緩的站起身來,輕聲的吟誦起《賈誼新書·卷九·大政上》中的章節

    “國以為命,君以為命,吏以為命……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功也”

    “故國以為功,君以為功,吏以為功……故夫戰之勝也,民欲勝也”

    “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

    “……故率民而戰,民不欲勝,則莫能以勝矣”

    “……故夫菑與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嗚呼,戒之戒之夫士民之誌,不可不要也嗚呼,戒之戒之”

    昂首緩緩站起,劉大夏須髯皆張

    望著那晨光下的百姓們,轟然為太子、為玉螭虎開路。

    這一刻,他深切的感受到了聖人之言中的那些蘊含的道理。

    民欲勝之,國何以不勝?

    民欲存之,國何以敗耶?

    夫民者國之本也,君者代天巡狩、牧民於野。

    君失其德,民怨而天取之

    君尚其德,民從而無可取也

    為君者、為臣責,當以民為本

    是以《荀子·王製》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是以亞聖於《盡心章句下》複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此番行事、這樣的結果,豈非是最好的注腳?

    太子、勳貴重臣不惜以身犯險,親赴抗災

    即便是洪澇成害,卻民心不失、民心不敗。

    民心不失,國朝基石自是穩如泰山

    “此番危情,亦滿是機遇”

    劉大夏不由得想起,張小公爺在營帳給太子上的課。

    那些課並沒有避諱他們,隻是劉大夏自己聽的有些雲霧。

    “化危為機、化險為吉,是否遇難呈祥皆看自身之力”

    “百姓或許不曾進學,但他們並不愚笨”

    “範蔚宗公所作《第五倫傳》‘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之言,殿下當謹記”

    劉大夏皓首窮經可不是白說的,當時就聽出來張小公爺所言的典故。

    範曄範蔚宗乃南宋時史學大家,其立言之作便是《後漢書》。

    張小公爺所選的,乃是《後漢書·第五倫傳》。

    第五倫,字伯魚。

    東漢明臣,官至蜀郡太守、司空等。

    無論是身份低微還是身處高位,他都仗義執言從不退縮、提倡節儉。

    張小公爺所說的這句,便是第五伯魚公上疏漢肅宗奏所言。

    原文是

    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下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夫陰陽和歲乃豐,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而“言傳身教”這個詞,則是由此而出。

    當時劉大夏雖然知道出處,但卻對張小公爺的話感到有些雲山霧罩不甚明了。

    可當麵前的這些個百姓們,延綿數十甚至可能延綿四省的給太子、給小公爺送行。

    看到了這一幕,劉大夏突然明白張小公爺要表達的是什了。

    說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話,不如實實在在的為百姓們做點事情。

    百姓們不傻,他們有眼睛、有耳朵、有腦子。

    他們心底有一杆秤,很清楚誰對自己如何。

    張小公爺與太子如今得到的一切,不是他們三兩句話說出來的。

    是實實在在的在堤壩上,一點一滴做出來的。

    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其身不正,雖令下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立身不正哪怕是有權下令,哪怕是下麵執行了也難免懈怠“令從”。

    隻有以身作則親自去做,下麵的執行者才會心甘情願的跟隨。

    而如果沒有身體力行僅僅是口頭上去說的話,那產生的隻是爭執和辯論。

    甚至被迫執行,也隻是陽奉陰違。

    張小公爺和太子做的,其實並不複雜。

    他們隻是真真切切的出現在了堤壩上,在危險的區域帶著人用自己的馬車堵住了缺口。

    他們隻是默默的吃著跟災民一樣的飯菜,然後跟其他的軍漢、青壯一般扛起沙袋。

    他們做了什,百姓們是看到的。

    不需他們自己去說什,百姓們自會分辨。

    那,百姓們知道他們做了什嗎?

    百姓們是知道的,這自發組織起來的、延綿數十甚至可能延綿至四省的災民送行隊伍……

    這就是最好的注解,也是百姓們給他們最大的褒獎。

    洪災是危,危及百姓、危及國本。

    但同時亦是機,危中護持、險中衛之

    如此而行之,自能聚民心、凝民意。

    望著百姓們自發的跪送太子、行小公爺,劉大夏默默的抬首望去。

    這兩位並沒有直接對他教授什,但從他們身上……劉大夏覺著自己學到了什。

    或許,這亦是另一種形式的言傳身教罷

    劉大夏所不知道的是,此時一臉肅穆站在輦駕上的太子朱厚照渾身顫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唯有躬行,方知真切陸放翁公,誠不欺我耶

    也是這一刻,朱厚照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叫民心、什叫民意。

    亦是這一刻,他無比的感激自己那位沉默的少年恩師。點點書庫

    是他力排眾議甚至不惜與自己的父皇衝突,也要保自己救災一行。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朝大紈》,方便以後閱讀明朝大紈第801章 大災將平人歸去,遠洋榮歸一騎士(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朝大紈第801章 大災將平人歸去,遠洋榮歸一騎士(肆)並對明朝大紈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