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盜魁往事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吉 本章:第42章 盜魁往事

    江朔驚道:“我何時做了盜魁,師爺……趙夫子,你可不要嚇唬我。”

    趙蕤道:“你當江湖一盟是做什勾當的?”

    江朔道:“我實不知。”

    趙蕤撚須道:“江湖乃指三江五湖,相傳古時江水下遊分為三股流入東海,目下江水早已合為一股,因此三江隻是虛指江水下遊地區,五湖卻是實稱,乃指洞庭、巴丘、彭蠡、巨浸、震澤五湖。江湖之地水網交錯,草木豐茂,自古多有豪俠之士嘯聚山林。

    史上第一位有跡可循的盜魁是在秦朝,始皇帝二**,《史記》記載‘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說是始皇帝在洞庭湖上遇著大風浪,繼而遷怒於湘君女神,竟然將湘山的樹都砍伐一空。不過《洞庭湖誌》卻記載始皇帝在湖上遭遇風浪,龍舟險些反覆,後將傳國玉璽投入湖中祭神,立時風平浪靜,這才得以脫身。”

    江朔道:“我聽說本朝貞觀四年,衛國公李靖大破突厥,前隋蕭後與煬帝孫政道回返歸中原,傳國璽複歸於唐。怎會在秦朝就投入洞庭湖了呢?”

    趙蕤道:“不錯,小子記性倒好,傳國玉璽之所以叫傳國玉璽,那就是一朝一代傳下來的,如今大唐聖人手上的就是當年始皇所用,李斯所製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之璽。這是因為始皇帝三十六年秋,有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路遇一人將此傳國璽又還了回來。”

    江朔道:“那這玉璽與盜魁又有什關係呢?”

    趙蕤道:“這兩側記載看似是一個神話故事,其實卻可另做他解,野史記載,其實始皇帝的玉璽是在洞庭湖上被盜走的,否則以始皇帝之剛毅戾深,怎會以玉璽祀鬼神?來人還留下簡牘上書‘秦帝無道,盜印懲之’,落款便是洞庭盜魁。始皇帝失了印綬,由是大怒令人伐盡湘山之樹,並非要和神女過不去,而是為了搜山檢海緝拿盜魁。”

    江朔道:“那想必是沒找到。”

    趙蕤道:“自然找不到,人言這洞庭盜魁武功之高尤勝鬼神,曾會躲在山等人來捉?三千刑徒伐盡湘山隻索得一枚竹簡,上書‘印已投洞庭矣,勿思勿念’。始皇帝又驚又怒,欲發驪山修墓的七十萬刑徒舀幹洞庭湖水,還是李斯和蒙毅勸住了他,說皇陵乃千秋萬代之事耽誤不得,且洞庭湖浩浩湯湯人稱八百洞庭,就算盡舉國之力,人力又豈能將之排空,始皇帝這才作罷,回關中去了。直到八年後,才又在華陰平舒道上重得此印。”

    江朔道:“那倒奇了,盜魁既然盜得印去,就算沒有真的投入湖中,又為何要還給始皇帝呢?”

    趙蕤嘿嘿一笑道:“他這是給始皇帝下咒呢,裝玉璽的布囊上寫著‘今年祖龍死’,使者見此等大逆不道之語,命人去捉拿獻寶之人,哪還有那人蹤跡。”

    江朔道:“那一年後秦始皇死了沒有?”

    趙蕤道:“送回玉璽這一年是始皇帝三十六年,一年後三十七年始皇帝真就殞命沙丘行宮咯。”

    江朔道:“乖乖不得了,這盜魁是能掐會算還是真會咒術?”

    趙蕤道:“想必是當時天下反秦之勢已漸成氣候,他又知道始皇已經抱恙身子大不如前,這才送回玉璽故意相激,始皇帝晚年篤信鬼神之說,這一招怕也有些效驗,另外,此舉也是為了將玉璽留給秦亡後天下新主,此後不過三年秦王子嬰就手捧玉璽,在鹹陽道旁跪迎劉季咯。”

    江朔道:“看來這盜魁不僅武藝高強,還能深徹人心,更懂得天下大勢。”

    趙蕤道:“是啊,這位盜魁也算得人傑,秦末天下大亂,他未攻城掠地,做一方諸侯,卻一統三江湖五的武林豪俠,正是因為他的號令約束,讓江東百姓在亂世少了些離亂之苦。”

    江朔聽了不禁心神往之,道:“如此說來這盜魁也非奸邪之徒。”

    趙蕤道:“那也要分人,自此江湖有了盜魁,或稱盟主,盟主是人做的,是人那便是千人千麵,說不得有豪氣幹雲的大俠,也有猥瑣下流之輩。這曆代盜魁中,既有季布這樣的豪傑之士,也有郭解這樣的凶戾好殺之徒,有錦帆賊甘寧這樣的智勇之士,也有肉飛仙沈光這樣的助紂為虐之輩。總之盜魁雖多人傑,但善惡也隻存乎一念之間。”

    江朔咋舌道:“這許多豪傑之士,竟都是江湖盟主?”

    趙蕤笑道:“江湖盟主自都不是泛泛之輩,雖然盜魁不能顯名,但青史留名的仍不在少數,江朔小哥,你功夫如何啊?”

    江朔道:“我不會武功,荀媼教了我一些吐納之法,不過拳腳招數我是不會的……”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唐山海行》,方便以後閱讀大唐山海行第42章 盜魁往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唐山海行第42章 盜魁往事並對大唐山海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