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什叫千鈞一發?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蝸牛非牛 本章:第一百一十七章:什叫千鈞一發?

      第117章 不壯烈,不燃情,不浪漫

      定州北又唐河,河的北岸有一片樹林,那被喚作牛頭的夜不收頭領,正領著一群部下,潛伏在這。

      他隊中原有一名夜不收叫丘有功,是個活潑開朗的年輕人,唱得一手好山歌,平日隻愛做兩件事,一是抽口旱煙,二是拿把小刀,休整他的胡子,向來一直是隊中的開心果,沒想到前幾日外出哨探時,就這樣去了。

      這牛頭便是張誠麾下前哨隊官牛勝,他奉命率著隊中夜不收出哨定州,牛勝是個比較沉穩的中年人,是個經年的老軍伍,從夜不收一步步積功升至隊官。

      牛勝此時手上正玩弄著一柄鋒利的匕首,看上去並不精致,樣式很普通的一把匕首,卻很實用,看上去也很是鋒利,他正拿著一小塊磨刀石,小心的打磨著刃口。

      他身旁就是隊中的老夜不收甲長程大山,正擺弄著一個黑的陶瓷疙瘩,這其實就是後世手榴彈的原形。

      其實,這就是個投擲型的地雷,它外殼是陶製的,上麵有很多的禿刺,就像蒺藜一樣多刺,這樣在爆炸的時候,這些刺就會迸裂,四下飛射開去,還可以增加殺傷力,這種手雷在當時被稱之為“蒺藜陶彈”。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時候,天津薊縣就曾一次性出土過五百九十四枚“蒺藜陶彈”,都是四寸至七寸左右的大小,非常適合用手來投擲使用。

      在當時,明軍中還有一種叫做“萬人敵”的手雷,比蒺藜陶彈要大一些,周身有很多孔,外麵有框,一旦敵人攻到城下,就把“萬人敵”點燃拋下,由於各個孔火力不一樣,於是“萬人敵”就會四處轉動燒敵。

      不過這時的蒺藜陶彈,個頭還是很大的,差不多有人的腦袋那大,還是靠引信來點火,由於是用手投擲出去的,所以大家平時還是習慣叫“手雷”。

      個頭如此之大的手雷,當然是不能用來野戰的,那樣的話,恐怕炸死友軍的機會,比炸死敵人的機會都要大,一般明軍都是用此物來守城的。

      張誠所部今次入衛勤王,並沒有隨軍攜帶手雷,這枚手雷還是一個友軍送給程大山的。

      這程大山此番入衛後,頻繁的出外哨探,自是同其他各營的夜不收們混得相熟,有機會的時候,他們也總在一起交流彼此的經驗,為的並不是學習,而是在以後出哨時,遇到危難,好相互救助。

      這枚手雷,便是盧象升督標營中一個夜不收所贈,他叫劉金海,本是遼東廣寧人氏,韃子兵毀了他的家園,屠戮了他的親人,可謂是不共戴天的仇恨。

      劉金海後來投入趙率教軍中,積功升至副百戶,崇禎二年韃虜寇邊時,他隨掛平遼將軍印的左都督、遼東總兵官趙率教入衛京畿,遵化一場惡戰,趙率教殉國,他隻身逃脫。

      這以後,他先後投在曹文詔、祖大壽等人麾下,韃子兵、流寇他都曾對戰過,後來隨祖寬在盧象升麾下聽用時,又投身在盧象升軍中,充任家丁近衛一直到現在。

      近一個月來,程大山與劉金海接觸就比較多,出外哨探之時,也有過幾次頗為愉快的合作,程大山與這劉金海年紀相仿,都是三十四、五歲的樣子。

      劉金海的身手讓牛勝佩服不己,騎射自不用說,一把幾十斤重的大刀,他也是舞得虎虎生風,確屬一條非常勇猛的遼東漢子。

      更為重要的是,二人還有許多的共同語言,程大山外表沉穩冷靜,內心世界卻很是豐富,其實這做夜不收最怕就是落入敵人之手。

      所以,當身陷絕境的時候,隻要還有一絲機會,眾夜不收們都會選擇立刻自盡,死法雖不同,卻是各有妙法。

      這程大山沒事的時候,就總是在琢磨,如果自己被韃子擒捉了,該選擇哪種自盡之法呢?

      他也想了很多種,可都不甚滿意,用後世的話說,就是不壯烈,不燃情,不浪漫。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織明》,方便以後閱讀織明第一百一十七章:什叫千鈞一發?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織明第一百一十七章:什叫千鈞一發?並對織明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