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曹時熙也不是傻子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蝸牛非牛 本章:第七章:曹時熙也不是傻子

      第424章 宣鎮北路餉用銀圓

      張誠取過絨布袋,拿在手沉甸甸的,他打開來倒出麵的銀元,幾十個白花花、圓滾滾的東西,便跌落在大案上,發出一陣輕吟脆響。

      取過一枚拿在手展看起來,整體上說製作得極其精美,正麵的北柵關圖案自然清晰,色澤細膩而豐富,上方有“宣鎮北路餉用銀圓”,下方則有“當金花銀一兩”字樣,錢文秀逸,筆畫端莊。

      銀圓背麵,是列陣而立的軍陣圖案,上麵軍陣整齊劃一,雖圖案較小,卻也氣勢恢宏,上方有“值壹圓”三個大字,下方則有“含銀七成三分”幾個小字標注,同樣的筆畫端莊。

      張誠在手把玩著這枚銀圓,用指尖輕輕撫摸,感受著上麵的花紋圖案,還有邊緣細微的齒紋,他又在拿起一個同樣大小的銀圓,相互輕輕碰撞了一下,發出鏘鏘的悅耳聲音。

      這種中間無孔,提早來到大明的銀圓,卻是大小不同,其雖形製都是圓形齒邊,但從大到小共有五種規製,分別是當銀一兩(一圓)、當銀五錢(五角)、當銀一錢(一角)、當製錢五十文(五分)、當製錢十文(一分)五等,其從大到小,麵值也是逐漸降低。

      這其中的前三等,為銀圓,依大小劃分,含銀的比例都是七成三分,隻是大小不同,所含銀量自也是不同,其含銀在背麵都有標記。

      而後二等卻是銅製的銅圓,銅色紫紅,也是由大到小、圖案文字什,也與銀圓幾無相差,隻不過正麵下方,分別寫著“當製錢五十文”和“當製錢十文”幾個大字,背麵則分別是“值伍分”和“值壹分”字樣,一樣鑄造得精美優質。

      雖說,此時還不能使用機器衝壓技術製造銀圓與銅圓,有些銀圓、銅圓之間,還略微有一些極細小的差異,不過能達到如此的精美與標準,已經非常不易的了。

      為了推行銀圓、銅圓之時,省下些換算的氣力,張誠特意改成了十進製,而非大明盛行的十六進製,按他的意思一兩等於十錢,一錢又等於十分,而非大明的一兩等於十六錢。

      如此換算,一兩黃金約等於十兩銀子,而一兩銀子則可兌換兩千個製錢,本來大明一兩銀子可兌換一千個製錢,但到了明末這時,一兩銀子竟可兌換一千五百至兩千個製錢。

      反正這些銀圓、銅圓上麵都已標注好了麵值,且更是可憑大小來區分,人們在使用之時,隻需憑標注幣值結算即可,若是想換回銀兩和製錢,亦可到各堡官店中去兌換。

      張誠的設想仍是如同軍票一般,並不強製民間使用銀圓與銅圓,仍是以代軍餉的形式發放給麾下營兵、屯軍們。

      如今,軍票在北路已是被廣泛接受,其最大的優點便是穩定,最初時,軍兵們還要到官店中兌換成米、布、銀子才能使用。

      現在北路各處商鋪都已經直接收軍票結算找零了,就連離得較近的東路諸堡也受到軍票的影響,對其頗為信賴。

      正是有了軍票的基礎,他才敢想以銀圓、銅圓來代替餉銀,將來結合軍票在北路逐漸通行起來,到時候在民間的接受與普及,也定必不是什大的問題。

      …………

      張誠抓起幾枚銀圓、銅圓,對一旁伺候著的張成芳道:“拿去與諸公品鑒。”

      張成芳依令上前,將大案上的銀圓收起捧在手中,便送至諸人麵前,每人都是分得幾枚,拿在手中把玩觀賞著。

      “副帥,此物到是精美,可軍戶們平日使慣了製錢,隻怕不認啊。”高金功一臉疑惑的說著。

      張誠隻是笑笑,並未出言。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織明》,方便以後閱讀織明第七章:曹時熙也不是傻子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織明第七章:曹時熙也不是傻子並對織明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