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刀在我手,誰敢言不?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蝸牛非牛 本章:第三十二章:刀在我手,誰敢言不?

      第1017章 為大將軍身前擋刀

      其實在明朝也有軍功爵位製度,除了斬首敵人頭顱的首功之外,還有諸如奇功、頭功、次功等等。

      可自大明中期以後,因為濫報、冒報軍功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朝廷無奈之下也隻得轉回之前並不怎看重的“首功”。

      首功相對於奇功、頭功、次功來講,最為簡單明了,且其作弊弄假的難度也最高,畢竟敵人的首級那可是真材實料,做不得半點假。

      可如此一來,其弊端也逐漸完全凸顯了出來,首先,就體現在公平上。

      兩軍對壘結陣而戰可不是地痞無賴的鬥毆打群架,大軍與敵人激烈搏戰之際,對將士們的組織紀律性與協作配合極為看重。

      要知道,敵人明明是全體官兵通力配合,一起流血流汗才殺死的,憑什論功勞的時候就得讓得到敵人首級的獨享呢?

      這種突出首功的記功方式,很容易讓將士們的注意力從殺敵轉移到割取首級上。

      正所謂“仗打得好,不如首級搶得好”!

      基於此,久而久之戰場上必然會出現許多出工不出力,眼睛隻盯著敵人的腦袋,一旦有敵人被砍翻在地,立刻便一擁而上爭搶人頭首級以邀功,為此甚至不惜自相殘殺。

      然而更嚴重的還不止於此,他們一旦開始爭搶敵人的首級,必會導致己方軍陣的混亂,從而使士兵們失去組織性。

      大軍鏖戰之際一旦陣型混亂起來,基本就隻有潰敗這一個結局,隻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無論是曾經橫行一時的倭寇,還是北虜韃子、東虜建奴,甚至是闖獻等流寇常常利用明軍的這個弱點,用死屍、落單小股士兵或者拋棄些金銀細軟等,來誘使明軍主動亂了自家軍陣後,再行反殺一舉擊敗明軍。

      其次,便是這種以斬獲敵人“首級”來論軍功,還會誘發一種極端的惡行——“殺良冒功”!

      因為敵人的首級就是軍功,至於這首級是怎來的、是從哪砍來的卻難以被真正有效的監管到位。

      所以就產生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敵人和平民百姓相比,誰的腦袋更容易獲取呢?

      答案是極其殘酷的——自然平民百姓的反抗更為弱小——首級也更易於獲得。

      正是因為首功製度的種種弊端,那些坐鎮守衛一方的朝廷大將們,都悄悄將“首級論功”的製度進行了修改。

      既不再單以首級論軍功!

      雖然各位大將們向朝廷請功時候,還是以首級多寡為主來報功,但在戰場之上卻都嚴厲禁止麾下將士私自割取敵人的首級,敢犯者大概率會被格殺當場。

      他們如此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戰場紀律,以提高自己軍隊的組織性與戰陣的嚴密性,不給敵人創造突破己方軍陣的機會。

      那,他們的軍功又是怎算的呢?

      就是再次回到了“戰功製”上麵,以小隊為單位根據各隊的實際戰鬥表現,進行判定來分發斬獲的敵軍首級。

      戰場之上表現不佳的,自己是不分給首級,甚至還是給予一些懲處,而那些表現優異的則多分敵人首級,然後各小隊再以吃大鍋飯的方式平分首級封賞。

      其實,張誠自打出鎮宣鎮北路地方後,就開始在自己的軍中如此執行,每次臨戰斬獲的敵人首級,隻是用力向上官和朝廷表功之用。

      而在他的軍中則是按照各隊、局、司、部的戰場上的綜合表現,來核定各營各部每戰的功績。

      張誠在戰前都會給各部下達明確的軍事任務,並非是像其他將領那樣隻是籠統的下達軍令,所以宣府軍這邊也就能更好地考核各營各部的戰場表現,結合既定任務完成情況來核定功績。

      而立功之後的獎賞,除了升職、賞銀、賞田地、賞宅院、免稅、免徭役等等之外,張誠還依著秦朝時的規矩,增加了一些如抵罪、贖罪的賞賜,以及記功折罪的規定。

      升職、賞銀、賞田地等等都好說,抵罪便是可以用所獲軍功折抵自己所犯罪過;贖罪就是以自己獲得的軍功幫助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贖罪免罰。

      而記功折罪就顯得有些特別,其意就是將自己的軍功記入名冊,暫時不領封賞,以為今後折抵罪過時使用,比較類似於存錢在銀行的感覺。

      這一係列的軍功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宣府軍將士想要獲取軍功的熱情,但光靠獎賞激勵終究難以維持長久。

      在宣府軍中,與軍功賞相對應的便是處罰製度,張誠對於麾下的要求更是嚴苛,雖然平時不欠軍餉,且吃得也比別鎮兵馬為好,三日內必有肉,但軍規軍紀也比別鎮更為嚴格。

      正是在張誠一手大方封賞,一手大棒懲罰的製度之下,再加上裝備精良,操練有素,才使他所率領的宣府軍成為了大明第一強軍。

      而今,他更發現自己治下的軍民百姓們,都以成為自己麾下一名戰士為榮,甚至哪一戶中有男丁在永寧伯麾下當兵,都是他們炫耀的資本。

      不止民間對官兵的看法改變,由最初的鄙視轉換成了如今的仰望,就連宣府軍內的那些英雄也被戰士們所崇拜,成為他們爭相仿效的對象,並暗暗發誓下一次自己也要拚力殺敵,爭一枚勳章回來。

      …………

      正是看到了勳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張誠才想起來後世的軍銜製度。

      軍銜是軍人的一種榮譽,軍銜製是以軍官的職務、資曆、貢獻、才能等綜合因素作為評定標準,並依此來決定將官們的軍銜晉升。

      同時,軍銜製度也能夠進一步理順軍官的編配關係,還能極大地增強將士們的責任心和榮譽感,更可以提高軍官的素質,以加強對軍隊的指揮、管理、保障和協同等方麵。

      不過,對於此時的大明官將們來講,軍銜製度還是有一些超前了。

      大明朝其實也是有散階與勳官製度,其與後世的軍銜製度略有相似之處,但卻又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明朝的散階屬於榮譽稱號,指無固定職事的官員品階,授予官職時同時授予的虛銜,很像是後世的軍銜,一稱散官或階官,指獲有散階的官員。

      而且大明的散階和勳官都是有文武之分,如文散階有四十三階,武散階有三十階,而文勳官也有十階,武勳官更是有十二階。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織明》,方便以後閱讀織明第三十二章:刀在我手,誰敢言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織明第三十二章:刀在我手,誰敢言不?並對織明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