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完本)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北海布衣 本章:尾聲(完本)

    正文 尾聲(完本)

    “晶兒,好孩子,你就再給我講一講咱們海鹽的先祖,夙沙氏煮海為鹽的故事吧!”



    望著爺爺期盼的目光,我笑了笑說:“爺爺,這個故事,您老從年輕的時候就給爹,還有我們兄妹講著聽,這都聽了多少次了,您老還沒有聽夠啊?”



    “傻孩子,咱們煮海人的故事,就是聽上一萬遍也聽不夠啊!”



    “好的,爺爺,既然您老樂意聽,我現在就給您講一講。”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極其崇拜神靈的社會,人們設定了



    各種各樣的神來保護各行各業,以求風調雨順。



    鹽宗信仰,則是支撐鹽區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廣闊的海鹽生產地帶,鹽工們世代傳承著這樣一個習俗,就是在每年的春季,鹽民從事鹽業生產之前,先要祭祀鹽宗,祈求神靈保佑灶火興旺,風調雨順,多產好鹽。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有“三百六十行,無祖不立”的說法,而“煮海為鹽”的夙沙氏應是當之無愧的鹽業“鼻祖”。



    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先掌握煮鹽技術的人,夙沙氏受到人們格外敬仰,被後人推崇為“鹽宗”。



    相傳在遠古時期,有一個原始部落,首領名叫夙沙氏。有一天,夙沙氏在海邊煮魚。和往常一樣,他提著陶罐從海打了半罐水回來放在火上煮著。突然,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氏見狀拔腿就追。他將野豬打死扛回來後,發現陶罐的海水已經熬幹了,底部隻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蘸了點細末放到嘴一嚐,又鹹又鮮。後來,他又用烤熟的野豬肉蘸著這種細末來吃,感覺比以前更加美味了。其實啊,那白白的細末就是從海水中熬製出來的海鹽。2013年,“鹽宗夙沙氏煮海成鹽傳說”入選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翻開浩如煙海的曆史文獻,可以找到關於夙沙氏的記載,但是,這些記載大都是隻言片語。夙沙氏到底是真實的曆史存在,還是一個神話傳說,亦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部落?誕生於什年代,活動在哪個區域?似乎還沒有人能準確回答這些問題,於是我們也隻能從古籍文獻中去搜尋夙沙氏的生活印記了。



    “宿”與“夙”古字通用,古籍中的“夙沙氏”也被寫成“宿沙氏”“宿沙瞿子”等。但是夙沙氏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部落,史籍中並沒有給出準確的答案。



    人們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記載了這位鹽業鼻祖的事跡。戰國的《世本·作篇》中載有“宿沙作煮鹽”,這也是至今能找到的關於夙沙氏的最早記錄。到了東漢時期,夙沙氏在許慎筆下變成了“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唐代的《北堂書鈔》引《魯連子》雲:“宿沙瞿子善煮鹽,使煮滔沙,雖十宿不能得。”到了明朝,《山堂肆考》中記載:“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其色有青、紅、白、黑、紫五樣。”這當中應該有想象性的描述。



    漢末的宋衷在為《世本》作注時,提到夙沙氏是齊靈公手下的衛士,這似乎表明夙沙氏隻是一個人。但宋人鄭樵在《通誌·氏族略》中卻說:“夙沙氏,《英賢傳》曰,炎帝時侯國。”



    這又說明夙沙氏並非單獨的一個人,而是一個氏族部落。現在多數觀點認為,夙沙氏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代鹽工沐光輝》,方便以後閱讀三代鹽工沐光輝尾聲(完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代鹽工沐光輝尾聲(完本)並對三代鹽工沐光輝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