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7章 【番外七】

類別:未分類 作者:王梓鈞 本章:第1077章 【番外七】

      費映環是從浙江的江山縣,走陸路進入江西地界的。

      沿途驚動官員,府縣官吏紛紛出動。

      廣信知府早早得到消息,備上船隻去玉山縣恭候。玉山知縣迎送到縣界,上饒知縣無縫銜接,而鉛山知縣早已在鵝湖鎮東邊等待。

      放在新朝創立之初,這種行為是被禁止的,不準地方官吏興師動眾去迎接權貴。

      三十多年過去,官場陋習複生,趨炎附勢又變得習以為常。

      上饒水驛。

      費映環已經八十多歲,抵達驛站之後,並未下船遊玩。

      知府侯昌也不敢胡亂打擾,隻隨船在旁邊候著。鄰近傍晚時分,縣丞靠船過來說:“縣尊,一房先生請來了。”

      “快請!”侯昌連忙說。

      費映環在家鄉的老相識,陸陸續續都已病逝,如今隻剩這位“一房先生”。

      此君名叫王鄘,字孟侯,號一房。

      崇禎四年,費映環、胡夢泰、王鄘等同鄉,曾經結伴進京趕考。費映環和胡夢泰都落榜了,王鄘卻考上了進士,明朝滅亡時已經擔任山東省參議。

      當時山東糜爛,王鄘這個參議毫無實權,幹脆直接掛印歸鄉。可大明還未滅亡,王鄘拉不下臉投靠“逆賊趙瀚”,便在鄉間設立私塾教書。沒教兩年書,鄉下願讀書的孩子,都進了官方小學校,王鄘隻能在家耕讀度日。

      直至新朝思想開放,講學之風興盛,潛心修學多年的王鄘,終於在上饒縣開宗立派。

      “公爺,一房先生前來拜見。”

      “王孟侯?快快有請!”

      八十多歲的費映環,身體居然還挺利索,由健仆攙扶著,手拄拐棍親自出艙迎接。

      王鄘比費映環年輕幾歲,一身布衣,靜立船頭。

      兩舟接近,王鄘拱手朗聲說道:“靈翁,好久不見!”

      “賢弟快請上船喝酒!”費映環高興道。

      費映環六十多歲的時候,在杭州靈隱寺建了別墅,自號“靈苑居士”、“靈叟”。他在學術上沒有開宗立派,專攻史學、文學、書法和繪畫,還參與編撰《民始全書》,在大同新朝的學術界也算名聲響亮。

      王鄘當即被邀請上船,知府侯昌也搭了便車,其餘弟子和官吏皆在旁邊船上候著。

      “請坐,侯知府也請。”費映環心情愉悅。

      “多謝老公爺!”侯昌小心翼翼坐下,半個屁股懸在空中。

      婁氏也被侍女攙扶過來,王鄘和侯昌連忙起身拜見:“老嫂子(老夫人)安好!”

      “都坐吧。”婁氏滿臉微笑,親自給他們倒茶。

      費映環問:“賢弟身體可好?”

      王鄘回答說:“還過得去,大病沒有,小病不斷。”

      費映環有些惆悵:“唉,當年趕考的上饒士子,如今就隻剩你我二人了。我記得,我們一起進京考了三次,我跟老胡(胡夢泰)一起考了五次。”

      王鄘笑道:“本來該四次的,崇禎元年那回,我臨行前生病了。”

      費映環也笑起來:“就是那回,我在北京也病了。卻沒曾想,因病耽擱時日,回來的半路上,居然遇到了當今陛下。那個時候怎能料到,隨手帶回來的小娃娃,做得出這等改朝換代的大事。”

      “此天命也!”王鄘奉承道,“也是靈翁的福氣,更是費家曆代賢者留下的福蔭。”

      費映環得意的捋著胡子,點頭說:“當年一次次趕考,就想弄個官做。最後實在沒法,隻能花錢買了個知縣。但這數次落榜,也非沒有收獲,沿途體悟百姓疾苦,不再是閉門苦讀的無知書生。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路。如今仗劍遠遊之風更甚,年輕學子趕上了好時候。”

      王鄘附和道:“是啊,現在的小年輕,真真趕上了好時候。天下安定,沒有草寇肆虐;百姓富足,糧價也穩得很,出門比以前容易多了。最近聽說,贛江有了那什蒸汽船,可以燒著煤炭日行千。”

      “日行千隻是虛言,二三百卻是有的,”費映環笑道,“隻需船工往鍋爐添加煤炭,蒸汽船就能無風自動。聽說還在改進,指不定往後船速更快。另外,還得沿途修建煤站,沒有煤炭就跑不起來。”

      知府侯昌突然插話:“廣信府這邊,已在籌劃修建煤站了,兩三年內必可通蒸汽船。”

      費映環點頭道:“如此甚好。”

      突然,費映環又問:“賢弟子孫,可有在做官的?”

      王鄘搖頭感慨:“我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都不是什讀書的料,隻能去考吏員做些雜事。倒是有一乖孫,前幾年中了末榜進士。那小子能吃苦,主動請調蝦夷縣,跟島上的土著打交道,如今已做了蝦夷知縣。”

      費映環問:“蝦夷縣我聽說過,就是日本北邊那個大島?”

      “然也,”王鄘詳細講述,“島上分為三股勢力,一為蝦夷野人,二為日本移民,三為漢人移民。我那乖孫兒來信,他在蝦夷縣引種水稻,島上各族百姓皆順服。那以前是不產米的,今後就有大米吃了,且口感上佳,種出來的大米皆為良品。”

      費映環讚許說:“此大功一件,賢弟養了個好孫兒。”

      又聊一陣,王鄘說:“靈翁,天色已晚,移駕寒舍住幾日如何?我有一方大池塘,養了許多鯉魚草魚,飲茶垂釣說不出的愜意。”

      費映環婉拒道:“我這次回鉛山定居,有的是時間閑遊,鵝湖鎮挨著上饒,待安頓好了再去。”

      “那咱們就約好日子,”王鄘笑著說,“屆時再請周邊的耆老和名士,一邊釣魚飲茶,一邊吟詩作賦。”

      費映環笑道:“此亦美事。”

      眾人移步至甲板,費映環極目遠眺,在昏暗的江麵上,隱隱可見漁火如豆。

      知府侯昌趁機訴說政績:“老公爺容秉,如今這廣信府,可謂是物阜民豐,人丁比崇禎年間翻了兩番。人口雖多,百姓卻能得溫飽。家中田地不夠的,都進了茶廠和紙廠。特別是紙廠,廣信府諸縣所產紙張,放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另外,如今商業大興,廣信府又是四省通衢,隻這貨物運輸就能養活無數人口。”

      費映環點頭說:“實屬不易。我還記得年輕那會兒,大約每過十年,就要鬧一回饑荒。鉛山縣還立了座白菜碑,知縣帶著百姓一起啃白菜,勸導富戶捐糧救活了無數饑民。”

      王鄘笑道:“全賴陛下開拓之功,海外已有多個產糧地。每年無數糧食運回,沿海數省皆不愁吃的,糧價也日漸穩定下來。不像前明那會兒,每年漕運耗費無數,南方各省糧價跟著漲。”

      “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開疆萬,四海歸服,此自古未有之盛世。”知府侯昌繼續拍皇帝馬屁。

      王鄘笑道:“若非我已老邁,怎也要去北海、蔥嶺、大宛看看。特別是北海的屬國城,看報紙上說,去年建起了蘇武廟,蘇屬國泉下有知亦可安息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朕》,方便以後閱讀朕第1077章 【番外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朕第1077章 【番外七】並對朕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