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為國接盤

類別:未分類 作者:濱海觀潮 本章:第五百六十八章 為國接盤

    一連串消息讓宋梓坤覺著憋屈。

    還有一件事讓他心疼,那就是由他坐莊的鑫海股份股票一路下跌。

    這次股價下跌不是遭到了狙擊,而是與國內經濟大形勢相關。

    不久前“兩會”閉幕,證監會主席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隻要大家形成共識,今年就是資本市場的轉折之年”。

    吳家棟在答記者問的時候,也多次提及“改革年”、“轉折年”。

    在政策利好的預期下,A股和B股兩大指數出現了一波“兩會”行情,韭菜們有的抓緊吃進一批,有的及時解套離場,但好景不長,隨著新一輪股改開始,擴容壓力激增,華夏股市再次一路下跌。

    所謂擴容,是擴大融資。

    在1月初的時候,華夏人民銀行2005年工作會議上就傳出消息,新的一年銀行係統將支持擴大融資。

    擴大融資的目的,是為了股權分置改革。

    股權分置屬於華夏特色,是指在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的股權結構中,既包括可以上市流通的股票,也包括很大一部分不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股票。

    前者稱為流通股,主要由中小股東持有。

    後者稱為非流通股,主要是國有企業的國有股,以及國企出售後股權轉給管理層的法人股。

    股權分置屬於曆史遺留問題。

    最初華夏開始搞資本市場,率先推出了一批國有企業上市,東華參股的鹿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

    當時保留非流通股,是受到意識形態影響。

    說白了,股權分置就是在姓公姓私爭論下誕生的貳刈子貨。

    實際上許多國有企業上市時都是通過增發股票完成的。

    比如某國企A估值為每股10元總股本為100萬股,這100萬股不動,再增發50萬股去股市圈錢,該國企A的市值變成了150萬股。

    然後,100萬股成為非流通股,占總股比的三分之二,股市上流通的50萬股占三分之一。

    這樣做出現的問題就是:同股不同權。

    非流通股股東對上市公司擁有絕對的控製權,流通股股東對企業沒有投票權。

    非流通股掌握在企業法人手,流通股分散在中小企業股東手。

    於是就出現一股獨大、一股獨霸,持有流通股的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的結局。

    這些年來,流通股股東幾乎是完全靠二級市場的股價上漲盈利,而國企的非流通股部分,隻能通過場外協議轉讓。

    這樣的格局下,非流通股股東完全不關心股價,股價是漲是跌跟原東家沒有半毛錢關係。

    持有流通股的中小股東們也無法參與企業經營,完全處於弱勢地位,經常任人宰割。

    而且隨著國企改製,滋生了大量腐敗問題。

    華夏國有企業改製的主流模板是MBO模式。

    所謂MBO,就是管理層收購的模式。

    沒有上市的國企可以將股權全部出售給管理層,上市的呢就隻能把非流通股賣給管理層,流通股在買股票的那些中小股東手中,是不能強取豪奪的。

    在具體操作時還能整活。

    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層收購是一種市場行為,收購的股票都是市場上的流通股,收購價格由收購者和目標公司進行談判來確定,基本上能反映股票的市場價格。

    在華夏,管理層收購的股票都是非流通的國家股和法人股,因此無法讓市場來定價,或者不必由市場來定價。

    所以,經某些經濟學專家給出的辦法,在華夏管理層收購的價格一般都參照該企業的每股淨資產。

    還是以國企A舉例,經過這些年的市場炒作,國企A的股票價格已經比上市發行價格翻了一倍,理論上公司市值也翻了一倍。

    但管理層不會考慮這個,他們仍舊會按照每股的淨值去掏錢買下那100萬股。

    最操蛋的就是,由於華夏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企業實際由管理層控製,很難保證轉讓價格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從這些年實施管理層收購的上市公司來看,大部分的收購價格低於公司的每股淨資產。

    這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嚴重的資產流失行為,對受讓者也即是管理層來說就是一種超額暴利行為。

    而對那些持有流通股的中小企業股東來說呢,就是一種財富的剝奪。

    另一世,陳立東聽人總結過華夏富豪的發家史,他們說這些人能夠暴富不外乎五種方式:

    一是靠國有資產流失發家致富,途徑是改製;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之工業狂潮》,方便以後閱讀重生之工業狂潮第五百六十八章 為國接盤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之工業狂潮第五百六十八章 為國接盤並對重生之工業狂潮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