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繞道入關,早有所料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樣樣稀鬆 本章:第二百五十八章 繞道入關,早有所料

    而金州初定,忙完春耕後,官府便在郭大靖的建議下,組織軍民展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溝渠等等。

    要知道,在明朝中後期,遼南四衛物產豐富, “並稱沃饒,乃遼陽第一膏地,我之糧草全屯在此”。

    在建虜叛明前,整個遼東的物資,差不多“皆取給金複海蓋之間”。

    也就是說,遼南四衛有著發展生產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以及比較牢固的基礎。

    如此綜合的因素, 才使金州獲得了今年的農業大豐收。盡管在郭大靖看來, 這樣的產量與後世相比, 已是最低。

    小冰河期的災害影響,肯定是有的。

    但通過種植耐寒耐旱、生長期短的農作物,以及水利設施的作用,還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進行抵抗和補救。

    但這些抵抗天災的辦法和手段,建虜卻一樣也沒有。

    既不興修水利溝渠,又沒有良種,靠天吃飯,明年是個什收成,基本上就可以確定。

    而且,冬季建虜要來進攻,如果無功而返,白白消耗了糧草物資,甚至會使大饑荒出現得更快更早。

    周慶和馬民呆呆地看著郭大靖,直到他講完, 半晌才緩醒過來, 互相對視一眼,都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是真的難以置信,雖然郭大靖已經在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解,也把小冰河期用別的辭匯來代替。

    結論是勿庸置疑的,這是自然的規律,誰也改變不了。就象太陽從東麵升起,從西麵落下,簡單重複卻又永。

    小冰河期的高峰將持續十幾年,直到崇禎自掛東南枝後,才逐漸減弱。這是巧合,還是必然?

    郭大靖不用深究,他隻知道建虜在大災害期間也一樣的難過。而大明在大災害中倒下,建虜卻靠著數次抄掠中原,撐了過去。

    隻要不使建虜有大肆搶掠的機會,建虜或是因經濟危機而崩潰,或是在疲於應付中實力大減。

    就這簡單,隻要能和建虜展開對耗,就差不多能不戰而勝。

    “袁崇煥在與建虜議和。”周慶的腦子似乎回複了正常運轉,皺著眉頭問道:“如果成功……”

    “怎會成功, 又怎能成功?”郭大靖一哂,說道:“袁崇煥被皇太極玩弄於股掌之間尚不自知, 皆因他不懂, 戰爭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得不到。”

    “況且,能戰方能和。否則,誰會與你和談?”郭大靖又帶著鄙夷的神情補充道:“或者說,能戰方能止戰。遼西明軍,在建虜看來,能戰嗎?”

    馬民已經思索了半晌,終於捋清了頭緒,說道:“袁崇煥可是打著緩兵之計修築城池的旗號,與皇太極議和的。”

    “這是他說的,但咱們也要說。”郭大靖笑了笑,“議和是見不得光的事情,誰也不敢公開說。而積毀鑠金,謠言亦能殺人。何況,咱們的皇帝,可是個多疑的性子。”

    建虜在大饑荒爆發後,必然會有所行動,不太可能死撐著坐困待死。一旦真的抄掠京畿,那現在散播的謠言就起作用了。

    就象努爾哈赤死了之後,袁崇煥私自派人到後金去吊喪,並與皇太極議和,找的借口是“以覘虛實”,以及爭取時間修築錦州三城。

    但等到建虜攻打朝鮮,並摧毀了東江鎮在鐵山義州的基地後,袁崇煥立刻因此而遭到攻擊,並被天啟帝去職。

    顯然,袁崇煥已經忘了天啟帝“邊疆以防禦為正,款事不可輕議”的警告,膽子更大了。

    但隱患已經埋下,隻要建虜有所發動,造成朝野轟動,崇禎為了撇清責任,袁崇煥就是“擅主議和”無疑。

    關鍵還在於政治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明朝對建虜的策略會越來越強硬。

    崇禎雖然不反對以講和為策略和手段,但也表示:講和策略隻不過是羈縻之術,不是長期策略。暫時嚴兵固守,恢複實力,等待以後與建虜而戰。

    也就是說,議和是戰略欺騙,不能當真,更不能被敵人耍了還不自知。

    袁崇煥第一次與皇太極嚐試議和,便被皇太極所利用,離間了蒙古諸部與明朝的關係。

    蒙古諸部的想法也很簡單:什玩藝兒,讓俺們跟後金死磕,你們明人卻又是吊孝,又是和談,拿誰當傻子呢?

    而再次與皇太極書信來往,議和談得火熱,似乎很快就會一拍即合。但袁督師是一片熱心,皇太極卻當耍猴。

    等到袁督師修好了錦州三城,以為得計,皇太極已經帶人繞過關寧錦防線,衝入京畿地區大搶特搶了。

    袁崇煥,不過是個略通武事的酸儒書生,膽子很大而已;而皇太極,其心計和謀略,以及才能和魄力,連郭大靖都不敢輕視。

    一個王者,一個自以為是王者的青銅,差距太大了。

    郭大靖掏出個本本,邊翻邊繼續對周慶和馬民說道:“這幾年的塘報,我都看過了,作了下歸納和總結,揀出了最有價值的一部分……”

    其實,在郭大靖歸納總納這幾年的東江軍塘報時,他的心情是震驚的,對毛文龍則是萬分欽佩的。

    知道建虜會抄掠京畿,郭大靖是靠著自己對曆史的了解,完全是作弊,或是投機取巧。

    但他萬萬沒想到,早於他作出這個判斷的竟是毛文龍。而且,從天啟四年到崇禎元年,毛文龍提醒朝廷注意防範後金繞道入關,竟達十餘次之多。

    比如天啟四年的塘報:“冬底,從潘家口進攻豐潤等縣,從冷口進攻台頭,建昌無備之處,一鼓攻進邊牆,得了中國……且得喜峰進攻,夾帶奸細消息,肯如前番癡誤……”

    時間:冬季;地點:薊鎮喜峰口方向的潘家口和冷口;行動方式:向蒙古人借道。

    當時天啟帝的反應是:“上亦發諭,謂複遼之機,端在斯乎。聞假道潘家口,其急圖防賊,而且令接濟文龍兵餉。”

    天啟皇帝不但鄭重其事向臣下提出警報,甚至連如何應對,都在旨意中有了具體的謀劃。

    但孫承宗等關寧官員卻不以為然,奏疏回報稱奴賊狡猾,並且一向很謹慎,肯定不會做這種冒險的事情。

    “……臣誚以群臣之所信者明之。喜峰之傳,人盡信之,即如賊入喜峰,必假道西虜,道遠而糧草之費奢,不知西虜為備乎,抑東虜自備之也。虜既自備以犯喜峰,卻不能自備以犯山海?”

    這就是孫承宗質疑的依據,他認為建虜要繞道入關,道太遠,糧草耗費巨大,是蒙古人為他們準備,還是建虜自備?

    如果建虜能自備糧草來繞道喜峰口方向,為什不直接攻打山海關呢?

    總之,繞道入關的可能性是有,但孫閣老等官員不相信後金會舍近求選,作出如此冒險的軍事行動。

    而且,從天啟到崇禎,不隻是毛文龍,還有一些官員將領都提醒過要防範後金要繞道進攻,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沿邊的蒙古部落身上。

    作為薊遼督師的袁崇煥,對此的反應則是上奏稱:“說者俱慮其席卷西虜,遂越遼而攻山海、喜峰諸處。人慮臣初亦慮之。”

    “然按其起兵至今日,非萬全不舉。彼豈不知有此奇道可乘哉?然奇道亦險道也……然料其斷不越關外而他攻。”

    袁督師的意思是,別人考慮的我早想到了。建虜向來用兵謹慎,絕無兵行險著的道理。繞道入關的可能性是有,但微乎其微,肯定沒事兒。

    在很多史料中,有人斷章取義,認為袁督師料敵於先,早就提醒朝廷要防備建虜繞道入關。但實際卻是如此說辭,竟有麻痹朝廷的意思。

    正因為有了那多人料到建虜可能繞道入關,現在對於郭大靖來說,如何防範和準備,都不用再費心思,一切都順理成章。

    裝什料敵於先的諸葛亮,就拿著這些塘報,便能作為依據,進行提早的布置。

    “建虜若真的繞道入關,袁崇煥雖在遼西,可也難辭其咎。我們要提前準備,到時掀起輿論風潮,將他拉下位……”

    看著郭大靖有些惡狠狠的表情,說著編造出來的謠言,周慶和馬民從震驚中慢慢清醒,對視一眼後,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逆天換明》,方便以後閱讀逆天換明第二百五十八章 繞道入關,早有所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逆天換明第二百五十八章 繞道入關,早有所料並對逆天換明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