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並不困難的預判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樣樣稀鬆 本章:第四百七十三章 並不困難的預判

    行進的路上,不斷看到百姓拉車挑擔,向義州城行去。在看到崔孝一所率領的部隊時,都在路旁停步,或恭謹或敬畏地躬身以待。

    “大人不必傷感。”眼見崔孝一臉色沉鬱,歎息出聲,金彥良出言勸慰道:“以平安道之兵,能夠抵擋建虜,已經是全力施為。百姓縱有財產損失,隻要人在,又何愁不能重建家園?”

    “況且,建虜已是苟延殘喘、垂死掙紮,此番進犯,在友軍相助下,正是我等報仇雪恨的良機。”

    看著金彥良有些期待的神情,崔孝一不由得翻了下眼睛,苦笑著搖了搖頭。

    雖然表現出了不畏強敵的求戰精神,但在自家的國土上進行戰鬥,導致百姓遭到損失,終究不是一件好事。

    但這是難以改變的無奈,也隻有象金彥良等人所說,把壞事變成好事,狠狠地打擊建虜,取得最大的戰果來彌補。

    “如果朝廷大力支持,就更加有利了。”金彥良甚為遺憾地歎了口氣。

    對於此次軍事行動,林慶業和崔孝一都沒有上報。

    首先是擔心王室懦弱膽怯,可能會下達什旨意,影響到他們的作戰布署;其次,其它地方的朝鮮軍隊也不堪戰,調來增援也幫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添亂。

    “還是靠自己吧!”崔孝一沉聲說道:“郭帥就時常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東江鎮能發展壯大,難道是靠的明廷?”

    金彥良嘿然一笑,說道:“郭帥的眼光和才能,又有誰能在其上?這是大明之幸,亦是朝鮮之幸。”

    崔孝一含笑頜首,對此深表讚同。

    想想數年前的郭大靖,還是個小旗官,在朝鮮與他們並肩作戰。現在,人家已經是東江軍實際上的統帥,決定著遼東的戰局走向。

    “希望還有與郭帥並肩戰鬥的機會。”崔孝一感慨地說道:“希望在痛擊建虜、犁庭掃穴之時,我等能參與其中,不枉此生。”

    金彥良用力點頭,說道:“便是朝廷不準,某也要參戰,哪怕是以普通小兵的身份。”

    對於建虜的滅亡,崔孝一等人是確定的。三年平遼,也是堅信能夠完成的。

    原因很簡單,東江軍的迅速發展,令人瞠目。而作為盟友的崔孝一等人,更是知道得相當清楚。

    從丁卯之亂到現在,誰能相信僻處海島的東江鎮,在幾年時間已經占據優勢,並壓製住了猖狂凶悍的建虜。

    何況,那幾年的時間,明廷能給予的支持十分有限,且有一個時期飽受袁崇煥的打壓封鎖。

    如果排除那些不利因素,東江鎮的發展狀況會更加驚人。

    崔孝一的臉色突然又陰沉下來,十幾個百姓在路旁垂首躬身,恭謹而卑微地等著軍隊過去。

    多是麵黃肌瘦、神情惶恐,這雖然有氣候變冷、耕種不易的原因,但究其根本,還是朝鮮王室統治的無道。

    崔孝一的目光在百姓身上緩緩移過,複雜的情緒縈繞心頭,有些慚愧地轉過了頭。

    說是仁祖反正,但現在的形勢並不比光海君的統治好。最主要的便是百姓的生活,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失望情緒在社會上不斷蔓延。

    在朝鮮,同樣也存在著嚴重的土地兼並,主要是權貴的掠奪。

    曾經將此罪行歸於光海君,並加以痛斥的仁祖,卻沒有把權貴掠奪的土地歸還原主,而是又分給了反正的功臣。

    而在丁卯胡亂後,仁祖的合法性也遭到了置疑,朝中掀起了辭職和退隱的風潮。

    原因很簡單,仁祖反正的最大名義便是親明仇金。可在建虜攻朝時,仁祖卻選擇了屈膝投降,令人倍感失望,仁祖在士林中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

    政權的合法性麵臨危機,自然就有人起心叛亂。天啟七年李仁居起兵江原道,崇禎元年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

    內憂外患,叛亂陰謀,使得仁祖更加猜疑、敏感,極度缺乏安全感,有如驚弓之鳥。朝臣也批評:“一經大亂之後,無一分振作之氣,僥幸一日之無事”。

    “東江鎮雖處戰爭,但百姓能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實乃郭帥最大的功績。”

    崔孝一重重歎了口氣,沉聲道:“待滅掉建虜,我等一定要改善民生,使百姓能夠安居足食。”

    金彥良愣了一下,但隨即明白崔孝一是有感而發,隻來得及掃了眼路旁的百姓,便已經走過去了。

    東江軍迅速的發展壯大,是他們眼見的事實。可說到民生,還真是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

    何況,這也不是平安道能夠獨力解決的問題。除非,象東江鎮那樣,獨立於朝廷,能夠實施自己製定的政策。

    如果不是朝中有強援,在沉器遠等親明派的大力支持下,林慶業、崔孝一等人才能組建並訓練出一支強軍。

    而限於錢糧物資,維持一萬五六千人馬,已經是平安道的極限。為了養軍,百姓自然就要苦一些。

    “今年春耕,不是要大麵積種植土豆和玉米嘛。到秋收,應該能夠讓老百姓吃飽。”

    金彥良既是自然安慰,也是勸慰崔孝一,緩緩說道:“東江鎮與我們不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確實沒法比,東江鎮實行的政策措施,已經脫離了明廷。

    掛著軍戶製的牌子,卻行募兵製的辦法;百姓名為軍戶,卻已經形同良籍。甚至連官製和管理方式,也與內地越來越不一樣。

    可以看出,東江鎮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大明國內,卻是難以實行的。除非,換個朝廷。

    崔孝一自然能看出其中的關鍵,因為他能感同身受。想效彷東江鎮的管理和經營模式,卻發現朝鮮的王室和朝廷如同一座巨山,壓得他難以行動。

    毛文龍和郭大靖想必也能感受到這種壓力和無奈,平遼滅虜之後能否為了軍民而繼續堅持,崔孝一為他們擔心,也想拭目以待。

    至於種植高產的新作物,崔孝一覺得會有效果,但卻是治標不治本。內中的原因,他已經知曉,卻不能說出口。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逆天換明》,方便以後閱讀逆天換明第四百七十三章 並不困難的預判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逆天換明第四百七十三章 並不困難的預判並對逆天換明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