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孫洪才攻城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雨天下雨 本章:第153章 孫洪才攻城

    第153章 孫洪才攻城

    崇禎八年五月十六日,新野城內。

    李多站在城頭上看著城外的零星明軍偵騎,眉宇免不了有一絲擔憂。

    因為這些零星明軍偵騎的後頭,還跟著烏壓壓一片明軍呢,這就是他們最早接觸道的三千明軍。

    而在更西邊,還至少有上萬明軍朝著他新野城趕來。

    昨天連續發現上萬敵軍的時候,而且還有至少五百騎兵朝著自己所部殺過來的時候,差點沒把李多給嚇著了。

    他搞不清楚為什應該去襄陽城的盧象升所部主力突然跑到鄧州一帶來,但是他卻是知道不用多久即將麵臨至少三千人以上的敵軍,甚至是上萬敵軍的進攻。

    如果明軍官兵決定進攻新野城的話!

    而新野城不過是一座小縣城,城牆高不過丈半,並且也算不上多厚,城外的護城河也很一般,隻有區區十來米寬而已。

    同時城頭上也沒有太多火炮,他帶過來的第七步兵營以及少量偵騎和輜重部隊,隻有區區三門的兩百斤輕型短袍。

    原本駐防在新野城的第九步兵營,則是有兩門三百斤輕炮。

    同時新野城在明軍手上的時候也曾經有幾門幾十斤,百來斤的輕炮,包括兩門百斤的佛郎機,這些火炮保鄉軍一般都不會直接用,大多還是留下了原來城頭上作為城防工事的一部分。

    然而所有能夠開火的火炮加起來,也不過十來門而已。

    並且一門長管重炮都沒有,別說長管火炮了,就算是兩百斤以上的傳統短袍都沒有。

    如此的炮火力量在李多看來是遠遠不夠的。

    而城內兵力有兩個步兵營以及一個不滿編輜重哨和隻有一個隊規模的騎馬步兵。

    然而上述兵力,第九步兵營是徹頭徹尾的新兵部隊,其中新兵大部分連為期一個月的新兵訓練其實都還沒有完成,更別說進行後續的適應性訓練了。

    同時裝備也嚴重缺乏,第九步兵營一共也就隻有四十多條保鄉軍自造的火繩槍,這些火繩槍還是充當前期訓練所用的。

    盔甲也嚴重缺乏,按照保鄉軍額定編製,一個滿編步兵營,前兩排共計七十二名長矛手都是需要披甲的,此外嫡屬該營的刀盾哨也會有至少三十人以上的披甲刀盾手、弓手、長矛手等士兵。

    加上披甲的軍官以及親兵,那一個營的披甲將士應該一百三十人左右。

    這個披甲可不是說明軍的所謂棉甲,而是特指鐵甲,不管是繳獲的各類純鐵甲、布麵甲、還是保鄉軍自造的布麵甲都算,有什就用什,保鄉軍也沒到挑剔的程度。

    至於棉甲,這玩意在保鄉軍一般都是給火槍手、弓箭手、輔兵等輕步兵使用,大多都是繳獲來的各類棉甲,繳獲後會進行改裝,在頭添加若幹鐵片,重點保護心髒等軀幹部分。

    而第九步兵營呢,各類鐵甲隻有區區四十多套,棉甲倒是很齊全。

    唯一讓李多能夠獲得安慰的就是,第九步兵營各種冷兵器不缺,那些暫時沒有火槍的火槍手,基本都是拿著長矛和單手腰刀,可以暫時性作為輕甲長矛手使用。

    城內共計一千三百多人的兵力,新兵大半,而且缺乏大量裝備,尤其是缺乏遠程火力和防禦用的盔甲。

    但是西邊過來的明軍卻是足足有一萬大幾人。

    這就是李多目前所麵臨的問題。

    如果大將軍的援兵來遲了,那李多就要擔心能不能守住新野城了。

    今天剛退守抵達新野城的時候,李多就已經得到了羅誌學緊急傳來的命令:

    羅誌學告訴了李多自己已經親自率領大軍北上,要求李多在後續作戰配合本部主力擊潰敵軍主力。

    至於怎配合,是不是讓李多死守新野城之類的羅誌學倒是沒說。

    因為羅誌學派遣傳令兵北上緊急傳令的時候,都還不知道李多已經退守新野城了呢。

    傳令兵之所以能夠在新野城遇上李多,那純粹是運氣好,前期是沿著白河北上,準備道了新野城後再轉道向西去鄧州一帶尋找李多,不料直接在新野城就遇上了李多他們,這才把命令傳遞了過來。

    如果傳令兵一開始就直接一條直線北上,直接朝著鄧州而去的話,極有可能就和李多他們錯過了。

    沒辦法,古代的通訊就是這的麻煩並且充滿了意外性。

    僅僅是數十公範圍內的兵力調動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命令無法傳達,或者傳達晚了的情況。

    這也是羅誌學在命令,並沒有讓李多具體該做什,隻是給了李多一個很含糊的命令,讓他配合本部大軍進行作戰。

    至於怎配合,則是讓李多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決定。

    現在李多就是瞅著這一點,他手底下不過區區千把人,頭過半還是新兵,連新兵訓練期都沒有完成,連裝備都不齊全的新兵。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方便以後閱讀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153章 孫洪才攻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153章 孫洪才攻城並對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