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打不起仗的楚軍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雨天下雨 本章:第287章 打不起仗的楚軍

    第287章 打不起仗的楚軍

    臨湘戰役的龐大彈藥消耗量,不僅僅對大楚帝國的財政提出要看嚴峻的要求,同樣也對大楚帝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臨湘戰役,麵對臨湘這種刺蝟一樣的堅城,如果楚軍沒有幾百門火炮支撐,根本沒法打。

    但如今楚軍各部除了第一師和第五師外,其他部隊,哪怕是近衛師可都是火炮不滿編的。

    這一次臨湘戰役之所以能夠集中三百多門野戰炮和臼炮,那可是集中了兩個主力師,同時還抽調了一部分第一師的火炮,又把一個準備用於東線的第一臼炮團給調了過來。

    這換一個方向,換一個時間。楚軍也很難再複製這種盛況了。

    畢竟也就隻有在臨湘城外,同時東線九江方向無戰事,並且臨湘和九江距離比較近,楚軍能夠迅速集中兩個主力師的兵力,並且一旦東線有變,隨時都能把近衛師抽調過去增援東線。

    如此才能夠放心大膽的集中兩個主力師以及一批主力火炮。

    換成其他方向的話,除了後續的東線九江方向,其他地方則是很難了。

    但是現在攻城難度這大,對火炮數量的要求這高,那後續在其他方向的進攻可能就要比較麻煩了。

    並且短時間很難得到改變。

    火炮的生產是需要時間的,需要大量技術工人的,需要大量設備的,甭管一門火炮多少錢,大楚帝國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生產出來足夠多的火炮。

    火炮產能有限的情況下,也導致了大楚帝國陸軍的各部現在都缺火炮呢,更別說各部作戰的過程火炮也是在持續損耗當中。

    別看火炮是個大家夥,但是這玩意和火槍一樣,在作戰過程也是會持續損耗的。

    這不,報告外人員傷亡後,徐誌賢就給羅誌學說了一件讓人很不爽的的戰損:“此戰中,我軍一共有十三門野戰火炮以及十六門臼炮的身管壽命到了設計壽命,後續需要轉入二線部隊或報廢處理”

    聽到這話,羅誌學就皺起了眉頭。

    火炮的損耗問題,這一點他老早就知道了,尤其是早期楚軍還在使用鐵製兩斤半野戰炮的時候,那身管壽命非常感人,往往打兩三百發炮彈之後,炮管就已經到了設計極限,不能再使用標準裝藥了。

    後續還想要繼續使用的話,就隻能使用減裝藥的炮彈,同時還要降低炮擊頻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誌學去年六七月份的時候就開始全麵推動青銅野戰炮的製造和裝備工作。

    楚軍開始大規模製造並使用青銅火炮後,野戰火炮身管壽命太少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觀,盡管青銅火炮的成本更加昂貴,並且是要貴好幾倍。

    但同時身管壽命也增加了好幾倍,這對比下來,雖然說前期裝備成本比較高,但全壽命使用成本其實也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身管壽命加長後,炮兵部隊就可以放開手了打,不用擔心打幾場炮戰後炮管就頂不住了……

    不過雖然裝備青銅火炮了,但是楚軍依舊存在著大批的鐵製火炮。

    比如守備軍裝備的各類短袍,甭管是自造的還是繳獲的,全都是鐵炮。

    同時主力師的十八斤臼炮、四十八斤臼炮,兩百斤短袍也全都是鐵鑄火炮。,

    這些火炮的使命壽命很低的,往往打兩三百發就不行了,而從明軍手繳獲的一些短鐵炮質量更差,往往打百來發就不行了。

    這也就使得了幾乎每一場大戰過後哦,楚軍都會報廢數量不等的火炮。

    一些繳獲的質量差的短袍往往直接報廢回爐,早期的鐵製兩斤半野戰炮隻是暫時先轉移到二線部隊低頻率,減裝藥使用,然後再等換裝。

    而火炮的報廢情況,也是進一步加劇了楚軍的軍工生產壓力。

    嗯,不是資金壓力。

    因為火炮本身其實很便宜的,陸軍中使用最貴的九斤青銅野戰炮的采購成本也就八百多兩銀子而已,其他的火炮還要更便宜,比如十八斤臼炮,這玩意隻要一百多兩銀子而已。

    區區幾百兩銀子的火炮采購成本,對於一千五百萬軍費預算的楚軍來說算個屁……隨便擠出十萬兩銀子,就能購買上百門的青銅野戰火炮呢……

    但是,楚軍現在一共也就百來門青銅野戰炮。

    為什這少?是因為大楚帝國賣不起?

    不可能的!

    純粹是因為兵工廠產能有限而已。

    火炮問題,將會是後續限製楚軍戰鬥力提升的一大因素,至少在漢天兵工廠全麵量產之前是如此。

    這也是為什大楚帝國要投入巨資,建設漢天兵工廠以及一係列配套工程的緣故。

    大楚帝國現在是有錢,但有錢也買不到更多火炮……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方便以後閱讀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287章 打不起仗的楚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287章 打不起仗的楚軍並對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