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黃河人工改道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雨天下雨 本章:第562章 黃河人工改道

    第562章 黃河人工改道

    承順四年敲定的皇宮修建計劃,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建築群修建計劃,不僅僅是前明時期的南京皇宮的重建部分,還包括皇宮外圍的禦花園,這個禦花園的範圍及其寬廣。

    此外還包括了大量的行政建築,也就是各部門的辦公建築。

    如今大楚帝國的眾多京畿機構的辦公地點是非常分散的,而這種太過分散的辦公地點也就導致了辦公效率的降低。

    考慮到提升辦公效率,同時也是為了方便進行安保工作,在修建皇宮的同時,也會在皇宮周邊區域密集修建一批辦公建築,用於京畿各部的辦公場所。

    一旦完成整個皇宮以及附屬辦公建築的修建,那整個金陵城將會變成三部分,其東部區域將會變成皇宮、各大機構的辦公地帶、近衛軍營地,此外還包括少量生活設施,主要是專門用於附近各衙門辦公人員居住的集體宿舍。

    這一片區域,將會由通濟門一帶往北,也就是沿著太平街一直延伸到玄武湖,東以及南北則是直接延伸到金陵城城牆。

    即北至太平門、東至朝陽門、南至正陽門、西至太平街。

    這片地方,在明王朝時期的皇城擴充而來,占地麵積大幅度增加,並且在太平街新修建了一條皇城的城牆,這道城牆倒不是用來抵禦什外敵的,純粹是為了和西部區域的生活區進行分割,因為厚度一般,隻是比較高而已。

    而金陵內城的西部區域一直到長江沿岸,則是作為普通生活區以及商業區而存在,後續也會進行重新的規劃,確保道路寬敞而筆直,並拆除大量的老舊違法建築。

    內城之外,則是外城,這部分區域非常龐大,也是生活區以及商業區,也附帶一些工業區。

    整個金陵城的規劃,羅誌學是按照後世的一些觀點,同時也結合了金陵城目前的一些實際情況,主要的出發點是確保整個京畿各大機構的順利運轉。

    畢竟京畿的眾多官員以及近衛軍,再加上他們的家眷、仆人,總人數都已經突破二十萬人了,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

    整個金陵城,其實就是為了這些京畿的官員以及軍人,還有他們的家眷而服務的。

    至於其他的什商業之類的東西,那都是順帶的……嗯,雖然金陵城的商業很發達。

    因為金陵城乃是大楚帝國的政治中心,整個帝國大幾百萬實際控製的領土的統治,以及眾多的軍事決策,都需要在這做出並發出去。

    如此整個金陵城的規劃,更多的也是考慮如何提升辦公效率,為這些人員提供生活條件的便利。

    在整個金陵城的規劃,東部辦公區域,包括皇宮在內的規劃是重中之重。

    這一區域的眾多建築修築在過去幾年,已經陸續完工了相當多的部分,比如個機構的辦公建築,目前大多已經完工了大部分,皇宮的諸多建築,比如各大殿已經進入到了收尾階段,而皇室真正生活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後宮,則是占地麵積更大,一直向北延伸擴充了大片區域,這的主體建築基本也已經完工,目前正在進行地麵施工,也就是搞一些排水渠啊,種花花草草,鵝卵石道路什的。

    整體來說,皇宮部門以及各主要衙門的辦公建築其實已經修的差不多了,之所以能夠修的這快,主要還是大楚帝國有錢,可以全國範圍內搜刮各種建築材料,然後又動用了大批戰俘進行施工。

    而最主要的是,羅誌學修建皇宮的時候有大把現成的建築材料……

    傳統大殿,尤其是政治意義濃鬱的各種皇宮的大殿,其建築的施工難度很高,或者說對建築材料的要求特別高,要什漢白玉,珍貴木材。

    大殿所用的承重木柱,這玩意很難搞的,都得從西南省份的深山老林砍伐然後運出來,然後還需要漫長的時間進行晾幹加工……

    古代的大型建築之所以修的慢,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花在了建築材料的運輸以及加工上。

    尤其是珍貴木料以及石料上去了,真正用修房子的時間其實沒多少。

    為了解決建築材料問題,大楚帝國開啟了拆遷模式,各地的一些藩王府的珍貴建築材料,乃至幽州城的前明紫禁城皇宮,都是被各種被拆……

    一些珍玩或擺設之類的,直接打包運輸道金陵城。

    各種珍貴的木料,漢白玉之類的建築材料,同樣是打包裝船,雖然拆遷也費事,成本也高,但是總比去偏僻地區的砍伐加工來的容易。

    所以,金陵皇宮不斷成型的同時,各地的前明藩王府很多也是被拆了個稀巴爛,紫禁城也不例外……

    這紫禁城過於特殊,不能充當什官府駐地使用,至於充當什藩王府,羅誌學目前隻有兩子,最大的也才三歲多,遠不到就藩的時候,並且他也沒打算過把兒子分封到中原各地去。

    世界那大,不用總盯著中原啊!

    紫禁城未來僅有的用途,那就是充當羅誌學北上的時候的行宮了……但是羅誌學沒啥事又不會北上,就算前往北方視察之類的,他也不會去幽州啊,而是會和河北巡撫所在地的天津啊。

    大楚帝國為了防止前明餘孽的影響,根本就沒有在幽州城設立什行政或軍事中心,大楚帝國直接把河北巡撫衙門、河北守備司令部等省級機構設立在天津。

    最近幾年天津的發展及其迅速,大楚帝國不僅僅把河北的巡撫衙門以及河北守備司令部等各種河北省的官府機構設立在這,更是規劃建設了天津工業基地。

    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以及人力資源,再有就是比較便利的運河、海運條件,天津如今已經建立起來了天津鋼鐵廠、天津機械廠、天津兵工廠、天津造船廠一共四座的大型國防配套企業。

    圍繞著這四座大型工廠,工業部還投資建立了十多家配套工廠。

    到目前為止,工業部已經在天津初步打造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工業基地,同時也扶持鼓勵了民間資本進行投資。

    如今,天津的工業規模雖然還遠遠無法和當塗、大冶、鬆江這幾個大型工業基地相提並論,但實際上已經不弱於廣州了。

    畢竟,天津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處於北方中國的交通中心,有著運河以及海運可以聯係南北,往西就是遼東,往北就是漠南蒙古,其地理位置天然就決定了可以吸收周邊的人口資源以及工業原料乃至農產品湧入。

    此外上述地位也能夠給天津的眾多工廠提供充足的市場!

    不說民間市場了,就算是國防行業相關,大楚帝國在北方地區部署的眾多大軍,他們所需要消耗的大量武器裝備乃至被服等普通軍需物資,都讓天津工業區麵的各大國防相關企業獲得了充足的訂單。

    而這些國防工廠的背後,又有著眾多的關聯企業。

    帝國軍方的大量軍事訂單,直接帶動著整個北方工業體係的發展,嗯,也可以直接說成是天津工業體係的發展。

    如此情況下,天津已經取代了幽州成為了帝國在北方地區的政治以及經濟中心。

    以後幽州城在大楚帝國的意義,後續幾年還能作為一座軍事堡壘城池了,畢竟幽州城的城牆還是挺高大厚實的……隻是,這得北方異族強勢崛起,頻繁威脅河北地區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

    隨著漠南蒙古的威脅逐步消失,幽州城的軍事功能也會迅速下降,最終,這會逐步演變為一個普通城市。

    如此情況下,以後羅誌學就算是北上巡視也不可能去什幽州,更不可能入住紫禁城。

    即便去幽州巡視,羅誌學也不可能隻是為了極少數時間的巡視居住,就讓帝國財政花費巨資維護這座龐大的宮殿啊!

    這種磚木結構的傳統宮殿,日常維護成本很高昂的,明王朝為什放任南京皇宮逐漸腐朽,最終變成一片廢墟……還不是因為維護成本太高。

    對於帝國而言,維護一座沒啥用的前朝宮殿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變成什博物館收費參觀也不可能,在這年頭談旅遊業,太扯淡了!

    所以經過商議後:拆!

    拆掉能節省一大批的維護費用,還能弄出來大批的珍貴建築材料運往金陵城,然後用於新皇宮的修築。

    至於什建築文物,曆史意義之類的,建築文物不需要,而曆史意義更不能存在……如果可能,帝國高層恨不得把整座幽州城都給拆了,讓前明王朝的痕跡徹底消失在曆史的塵埃當中!

    新舊交替嘛,總是這殘酷的。

    在紫禁城以及其他眾多前明藩王府的屍骸中,金陵皇宮在短短幾年就快速成型。

    如今眾多主體結構已經基本完工,剩下的就是一些收尾工作以及皇宮外的外圍禦花園了。

    這個禦花園說是禦花園,但實際上就是環繞皇宮的巨大永久性防禦工事,有著密集的壕溝體係以及堡壘體係,這些防禦工事修起來也是相當的麻煩。

    畢竟這不是普通的野戰工事,不是隨便挖條溝,弄個防炮洞,搞個環形沙袋就可以的,這些搞出來的野戰防禦工事,不用幾年就會不成樣……

    作為永久性防禦工事,不僅僅要確保防禦能力,更要確保幾年甚至幾十年後依舊完好。

    比如壕溝這多,其中的排水設施就不非常麻煩,比皇宮的排水還要麻煩。

    尤其是北部區域,靠近玄武湖,甚至不少地方都是填平玄武湖而來的,本來排水就不咋地,容易內澇,而防禦工事還有大量的壕溝……為了避免這些壕溝在下雨的時候直接變成水溝,就需要完善的防禦設施。

    最終,這些地方的防洪設施采取了唯一靠譜的方案,那就是墊高……

    往下挖是不靠譜的,隻能是墊高!

    就和皇宮一樣!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方便以後閱讀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562章 黃河人工改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562章 黃河人工改道並對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