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北巡之安廬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雨天下雨 本章:第756章 北巡之安廬

    羅誌學很早的時候就想要去大江南北各處視察了,但是考慮到出巡的巨大影響,興師動眾,耗費龐大而不得不作罷。

    古代皇帝也好,羅誌學也好,他們想要出巡的話都是非常麻煩的事。

    其隨行隊伍的規模會非常龐大,文武官員可能會達到數千人,並且還會有大量軍人隨行,整個出巡隊伍的規模動不動都是好幾萬人的。

    這幾萬人,如果是清一色的軍人也就算了,軍隊行軍嘛,隻要沿途補給跟得上那就問題不大。

    但是皇帝出巡……各方麵的利益規矩是非常多的。

    比如皇帝出巡的途中,沿途所經過的地方都需要行宮以落腳住宿……你總不能讓皇帝去住客棧不是。

    這行宮修建起來可不是個小數目,哪怕是可以使用現有的官方或民間等建築改為行宮,然而依舊需要進行修改,以便在禮製上符合皇帝的行宮規格。

    而在途中的時候,你不能讓禦駕走在破破爛爛的普通官道上吧,這意味著需要把沿途的道路進行整修,在禦駕經過之前,還需要撒黃土撒水,免的塵土飛揚。

    這一項項加起來,那所需要耗費的經費可不是個小數目,並且耗時也非常久。

    因此在鐵路開通之前,羅誌學的外出視察,一般不走陸地,而是走水路比較多……走水路比較快,而且對沿途的壓力也比較小,整體耗費比較小。

    如承順十七年,羅誌學首次前往視察浙江地區,其視察路線就是沿著先沿著長江南下前往鎮江,然後通過京杭運河前往蘇州,再抵達杭州。

    抵達杭州後,才換乘馬車前往寧波,順帶還視察了駐防在寧波的舟山海軍基地。

    但是鐵路開通之後,外出視察就比較方便了,承順二十四年的時候,羅誌學首次乘坐專列視察了鎮江、常州、蘇州、上海沿線。

    承順二十六年,羅誌學沿著江南大鐵路西行,視察了當塗、池州、安慶、九江。

    這兩次的視察雖然去的地方不多,走的距離也不遠,但是也總算是讓大楚帝國方麵積累了一定的專列出行視察經驗,建立起來了一整套更加完善的視察體係。

    為此,鐵路總公司方麵打造了多輛專供皇帝出行用的專列,這些專利並不是都在金陵城,實際上在很多地方都有,這是考慮到很多地方的鐵路線,在地圖上看似連接在一起,但是因為江河的阻攔,鐵路並沒有直接貫通,還需要火車渡輪或駁船。

    其中的長江就阻斷了大楚帝國的南北鐵路網!

    寬闊的長江再加上通航需求,以至於大楚帝國想要在長江大橋上建起來一座跨江鐵路橋困難重重。

    從承順十幾年開始就不斷的進行論證,設計,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靠譜的設計方案。

    而且隨著時間的過去,長江內通航的船隻噸位越來越大,高度越來越高,也是導致了長江跨江大橋的難度越來越高……

    分管長江防洪灌溉、航運等事務的協辦大臣許崇之在承順二十七年的新一輪金陵長江大橋論證會議,明確要求金陵長江大橋的必須要具備通航萬噸海輪的能力,在豐水期的時候,依舊需要具備通航五千噸海輪的能力。

    否則……別指望能夠通過長江管理總署的審批。

    這建設一條幾千米長的鐵路大橋,這對於當代的大楚帝國的基礎工程建設能力而言,本來就是意味著超級大的難度了,這還需要加上如此龐大的通航能力需求,這意味著需要極高的通航淨高高度,更長的跨度。

    正是因為要求太高,技術能力又暫時跟不上,因此短時間內大楚帝國是缺乏在深水大江河,尤其是有通航大噸位需求的江河上建設大橋的。

    如果沒有太大的通航需求,同時水深也不太過分的話,單純的橋梁長一些,那倒是沒什太大的問題。

    不說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鍛鐵橋梁,就算是石拱橋都能修出來……

    可惜,很多重要地段的鐵路大橋,它不能這修。

    如此也導致了很多地方的鐵路線,中間會被江河所阻攔。

    如金陵城的中原鐵路和江南大鐵路就不能連在一起。

    同樣的還有漢陽那邊的楚北鐵路,也沒辦法和九衡鐵路相連。

    九江的九衡鐵路也沒辦法和江南鐵路相連。

    浙北那邊的杭州到寧波的鐵路,也被曹娥江所攔腰而斷。

    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早些年的時候鐵路總公司那邊也沒什好辦法,直接是在江邊兩岸設立專門的接駁站台,把貨物和旅客通過蒸汽輪船轉運過江,過江後再換乘對岸的火車。

    這兩年,鐵路總公司那邊也嚐試發展了火車渡輪。

    通過直接建造專門的大型蒸汽火車渡輪,並在渡輪上鋪設鐵軌,讓需要過江的火車直接駛上火車渡輪,運載過江後再駛入對岸的鐵路線。

    第一艘渡輪之前承順二十七年在金陵城已經率先投入嚐試運營,不過因為新技術,同樣一旦出現事故的話損失會極為龐大。

    因此這種火車渡輪,目前隻在金陵城使用,並且隻用運輸貨輪,不會用於運輸滿載旅客的客運列車。

    這要是客運列車在過江的時候出現什事故,那死傷的可就是動不動幾百人啊,沒人能夠承受如此重大的事故責任的。

    因此鐵路總公司也好,長江管理總署也好,應天府也好,這些主管部門的官員們都非常謹慎……不敢輕易讓火車渡輪直接用於客運列車的運輸。

    這普通客運列車都不敢搞,禦用專列就更不用說了,沒有任何一個官員有這個膽子讓羅誌學的禦用專列,開上還處於試驗當中,技術不算成熟的火車渡輪上的。

    這要是出了問題,一家子的腦袋都不夠砍的。

    所以在禦用專列上,鐵路總公司幹脆在獨立的鐵路網,都單獨準備一輛。

    這些禦用專列這幾年陸續訂購並建造,目前北方鐵路網擬用,配置在不同鐵路網,總計三十多輛禦用專列已經陸續到位,目前正在進行後續的各項嚴苛測試以及試運行當中。

    禦用專列出行,自然是不會和普通貨車一樣走,而是需要專門製定運營計劃表,同時需要沿途火車站,地方巡警機構等進行嚴密的配合。

    為了二十九年即將展開的北方大視察,鐵路總公司、各地方官府已經是早早進行了各項的準備工作。

    各項準備工作持續了半年左右,等到承順二十九年六月下旬的時候,才是完成了所有的準備工作。

    如此羅誌學才開始先乘坐渡輪過江,隨後在江浦火車站登上了禦用專列,帶著一千多名各式官員以及第一近衛師開始北巡。

    羅誌學登上禦用專列之前,還稍微打量了這輛專列,僅僅是外觀上就能夠看的出來和之前前幾次在泛江南地區進行視察的時候,所乘坐的專列不一樣。

    之前所乘坐的專列都是火車剛出來的那幾年所打造的,整體技術水平還停留在火車發展早期階段。

    火車頭看起來還非常的原始簡陋,車廂雖然看似使用了大量黃金,珍貴木料等奢華材料,但是車廂的底盤等核心技術其實還是不咋地。

    畢竟就算是禦用專列,鐵路總公司方麵也隻能依托現有的火車頭、火車車廂進行設計改造啊,改造大多也隻是外觀,內飾方麵的改造,再然後就是增加更多的安全措施。

    在設計和建造上不顧忌成本問題,因此可以用上質量更好的零部件,組裝更為嚴格等等。

    畢竟不是重新設計並建造一整套的火車技術,因此整體上看上去還是非常的原始的。

    但是現在羅誌學所看到的禦用專列,哪怕是在外觀上看起來都知道和原來的火車有比較大的區別。

    作為動力的火車頭,要比原始的火車頭更龐大,隨行人員介紹說這種火車頭是最近一年才量產並服役的廣三型火車頭。

    由廣州機械公司設計研發並生產,采用了廣州機械公司自產的最新型的火車用蒸汽機,也是該公司的第三代火車頭,對比前兩種火車頭,不僅僅動力輸出更為龐大,而且燃煤效率更高。

    采用這種火車頭後,火車都不用和早期的火車一樣,前進數十公就需要加煤加水了。

    簡單來說就是搭載同樣數量的煤炭和淡水,其續航距離要更遠,提升了火車的平均運行速度,降低了運營成本。

    而且更龐大的馬力,也能夠拉動更多的貨物或旅客。

    車廂上,單節車廂要比舊式車廂更長……最早期的火車,運行的時候看似動不動就搭載十多節車廂,但實際上每一節車廂都非常短的。

    而現在呢,新式的列車,其車廂的數量大部分還是維持在十多節左右,短途客車更是往往隻有七八節這樣子。

    但是每一節車廂的長度卻是比早期的車廂長了好幾倍。

    這意味著,同樣的一輛列車,其運輸的貨物或旅客比以往要多了好幾倍,大幅度提升了火車的運輸量。

    而這些都是因為廣三係列火車頭所帶來的。

    沒有這種新式火車頭的澎湃動力,可沒辦法讓鐵路網的運輸量大幅度增加。

    僅僅是從外觀上,羅誌學就能看見火車技術在最近**來的快速提升。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老子就是要當皇帝》,方便以後閱讀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756章 北巡之安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756章 北巡之安廬並對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