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殺洪帥 據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古風老槐 本章: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殺洪帥 據

    第二十三章??占池州常遇春怒殺洪帥??據揚州張明鑒以人為糧(7.5頁)

    1357年九月癸酉朔日(初一),婺源州漢人元帥汪同因為與蒙人守將帖木爾不花不和,見朱元璋紅軍已經占領徽州,於是聯絡總管王起宗、黟縣萬戶葉茂、祁門縣元帥馬國寶一起到興安府(徽州城)向吳王院判鄧愈表示降附。

    朱元璋接到鄧愈報告後,下文命令汪同、王起宗和葉茂鎮守黟縣,馬國寶繼續駐守祁門,原有官職不變,撤換旗幟、士兵先用紅巾包頭。以後再更換軍服。

    與徽州城直線距離90公的婺源隻剩下帖木爾不花一將獨守。

    九月甲戌日(初二),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夏章等人也向朱元璋投誠。

    丙戌(十四)日,吳王廣興府(今廣德縣)廣興翼統軍元帥費子賢奉命進攻武康縣(今浙江德清縣)。到了三橋,遇到守軍萬戶潘將軍在此阻擊,隨之交戰。來往幾個回合,使用眉尖刀的費子賢將潘將軍斬首,緊接著衝進敵軍隊伍,一鼓作氣殺死百餘人,勇猛無比,順利攻下此城。

    冬十月辛未是朔日(初一)。壬申日(初二),統軍大元帥常遇春率中翼軍和行樞密院同僉、天興翼統軍大元帥廖永安所部水陸並進,自銅陵南下進攻池州路城。參加這次戰役的還有鎮撫吳禎。

    池州,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始置,州治所位於石城,至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627年)撤銷,其地域劃歸宣州。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原池州地改為秋浦郡。

    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765年)複立池州,隸屬宣州觀察使,州治所從石城遷至魚貴口。

    唐憲宗(李純)元和年間(806年—820年),改池州為池陽郡。

    南唐(李升)升元二年(938年),改池州為康化軍。

    宋代,在池州設置池陽郡。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池州池陽郡隸屬江南東路,宋高宗紹興初年,隸屬江南路。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為池州路,先後隸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池州古城西依白洋河,東臨清溪河。兩條河皆由南而來,白洋河在城西南折向西北,匯入秋浦河。清溪河在接近南門時拐向東北一小段再北流,最終也匯入由南而北流入長江的秋浦河。

    築城者從城南清溪河處開挖壕溝至城西,再到城北,引入的河水最後又與流過城東的清溪河連通。最終形成第一道水係城防。

    第二道城防是夯土磚裹城牆。城頭高約4米,牆堞高約1.5米。通高約5.5米,比較矮,不易防守。牆體每隔大約10丈(約32米)砌築一座敵樓,把城牆分隔成一段一段。

    敵樓平麵成正方形,每邊有4個垛口。中間兩個垛口麵對城頭,可以射殺攻上城頭的敵兵,但是無法射殺城下和登梯攻城的敵兵。敵樓連牆堞高約8米,兩側開有帶門扇的門洞,通向城牆頭。

    不過,敵樓的設計還是有些問題。其中軸線與牆體中軸線基本重合,前後麵均突出城牆麵,尺寸相當,大約0.8米。造成突出城牆的兩側隻有一個防禦垛口。如果敵樓前麵突出城牆更多一些,側麵至少有兩個可用垛口,對城牆麵的防禦功能則大大加強。

    宋元池州古城開設7個門。

    東門兩個,正中的叫九華門。大概位於今池州市池陽路與東湖中路交匯處。距離清溪河大約100米。其東麵30公偏南是九華山,故名。

    九華門的南麵有個小東門,叫毓秀門。大概位於今池州市秋浦中路與東湖路交匯處。

    南門兩個,正南門叫陽葵門。大概位於今池州市長江路與翠微路的交匯處。

    東南角的小南門叫通遠門。大概位於今池州市翠柏南路與翠微東路交匯處的北端,麵向城東南的齊山。通遠門前的清溪河上有一座石橋,叫濟川橋。

    西城隻有一門,叫秀山門,位於杏村西街(今杏村文化商業街)西段。遺址存留至今。

    北城也有兩門,正中的叫迎恩門。大概位於今天百牙中路與青陽路的交匯處。

    偏東的小北門叫望京門。大概位於今天百牙中路北麵市人民醫院南2門處的十字路口。

    古城東北麵不遠有一座小山,叫百牙山。由於百牙山南麵有一個小湖(今百荷公園),因此池州古城的東北隅因湖成了凹角,即“∟”形。

    廖永安的30艘中型戰艦及30條魛魚戰船逆流而上,行走緩慢。距離池州城還有十時,常遇春攜陳德、吳禎率步軍已經抵達池州九華門東麵。

    他們在清溪河東岸麵對東門安營紮寨。

    攻城前,常遇春觀察了東門的地形。東門北側約250米範圍內有一大片河岸陸地,最寬處約150米。離城牆50米遠的麵積大約18700多平方米。

    此處的河麵很寬,約有100米。於是,他根據池州城牆的狀況做了周密的計劃。

    常遇春把進攻點選在東門兩邊第一、第二座敵樓。雲梯高度合適。以4部雲梯並排靠上4個垛口,用3排24名弓箭手輪番射擊封鎖敵樓4個垛口。在敵樓左右以3排30名弓箭手輪番射擊封鎖城頭的10個垛口,保護敵樓正麵弓箭手的側翼安全。弓箭手全部頭戴兜鍪,身穿鎧甲。每排都設置一堵移動式竹笆戰牆。

    攻城前一天的半夜,吳軍從小東門(毓秀門)南側清溪河較窄處架設好浮橋。淩晨,攻城大部隊的8000將士過橋後沿河邊行軍到東門北側的河岸集結。

    辰時(早上7點)展開了進攻。

    池州城池不算大,城牆也不高,但是萬戶洪元帥卻是一個舍命的將領,指揮元軍頑強抵抗。

    由於吳軍的蟻兵得到了有效掩護,均在垛口與元軍展開激烈地搏鬥。攻到巳時(9點),吳軍蟻兵終於登上敵樓,隨後殺出敵樓,從南北兩側殺下城梯,最後打開東門。河岸集結的大部隊迅速衝進城,分頭殺向西城、南城及北城。

    捉到元軍洪元帥後,常遇春沒有學朱元璋給俘虜鬆綁,直接說道:“我吳王紅軍威震江南,安富恤窮,再有須臾功夫,江南都是我們的。爾若歸順,吳王絕不虧待爾。”

    洪帥罵道:“我堂堂朝廷萬戶元帥,豈能投靠爾等流寇草賊?”

    常大元帥見對方不僅不降,居然罵他“流寇草賊”,火氣上升,忘記了朱元璋不殺俘虜的規矩,怒斥道:“自古勝者為王敗者寇。來人,把這個敗寇拉出去斬了!”

    活捉的將領魏壽、徐天麟等人,倒是沒有受到傷害。常遇春占領池州後,得到糧食九千餘石。

    萬戶府達魯花赤帶領敗軍從西城秀山門撤出池州。他們經過城西的石拱橋越過白洋河、秋浦河,沿江岸鄉道一直向西南逃到長江南岸的牛頭山鎮。那時已經到了下午。

    此鎮駐有元軍的大批水師,其對麵西北處的安慶城還是元臣餘闕鎮守。

    牛頭山距離池州秋浦河入江口約40公水路。

    傍晚,達魯花赤引領數十艘中型戰船順江而下到達秋浦河入江口,打算入河到池州的城北碼頭上岸,乘吳王紅軍立足未穩,奪回池州。

    已經到達池州的廖永安水師恰好占據了城北碼頭,此處離北麵秋浦河入江口約有750米。設置在河口的探哨發現元軍戰船後,乘坐4槳小艇飛速返回碼頭報信。

    此段秋浦河寬約100米。廖永安立刻下令30艘魛魚艦分為兩路在碼頭下遊100米遠的河邊列陣埋伏,距離河心大約50米。每船有10名弓箭手、20個手刀兵。廖永安的指揮艦位於秋浦河東邊隊列的中間。

    在秋浦河入江口,元軍的中型戰艦升帆借助北風,成三行向南逆行。由於天色漸暗,當駛進伏擊水道大約100米後,才感覺兩邊好像有埋伏,可是為時已晚。

    廖永安在指揮艦的旗杆掛上兩盞蒙著紅紗布的馬燈,發出信號,命令兩路同時進攻。兩邊的10漿伏艦馬上順流斜插向前,距離對方30來米時,無數火苗箭紛紛射向敵船,在灰暗的河麵上空形成壯觀的美景。

    元軍前鋒十幾艘船隻的帆布均被箭火點著,燃燒起來。元軍急急忙忙落帆、滅火,並劃槳調轉船頭。後麵的敵船見有埋伏火攻,大驚失色,急忙調頭撤退。

    這時,吳軍的30艘魛魚艦已經靠近著火的敵船,手刀兵踴躍衝上敵船,奮力拚殺。一些元軍士兵紛紛跳水逃命。最後,十餘艘敵艦和一批元兵被吳王紅軍俘獲。至此,吳王水師的正規中型戰艦達到50多艘。可以運兵13000多人。

    占領、鞏固了濱江城池州,在應天府(今南京)的上遊南岸和太平府構成兩道重要的江城屏藩。其下遊則有常熟、江陰、鎮江三座江防翼城,吳王的行省王城基本上可以高枕無憂。

    捷報送到應天,朱元璋喜不自禁,對馬夫人說道:“常遇春、廖永安不負我望,沒看錯他們。”。

    常遇春雖然殺了俘虜洪元帥及親隨,因屢建戰功,吳王非常器重他,沒有責怪。擢升其部將吳禎為天興翼副元帥,調到江陰,協助吳良鎮守。

    朱元璋很注意把有親屬關係、老鄉關係或好友關係的將領搭配在一起。

    再說常遇春,自從采石磯一戰成名,逐漸滋生了驕傲的意識。這次攻占池州後,他對左右說道:“給我十萬兵,可以橫掃天下。”後來留下一個外號——常十萬。

    1357年十月甲申(十四)日,吳王朱元璋在鎮江大通江(今金山湖)檢閱水師。隨後命令在橫澗山降附的元帥繆大亨攻打揚州。

    上古先秦的揚州是中國九州(雍州、冀州、兗州、豫州、徐州、青州、梁州、荊州、揚州)之一,屬於大區州。

    《尚書·禹貢》雲:“淮海惟揚州”。

    《周禮·夏官·職方氏》雲:“東南曰揚州”。其範圍基本包括今天的江蘇、浙江和安徽南部。

    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在今揚州市東南築邗(音:含)城,作屯兵之所。

    周顯王(姬扁)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邗城屬楚國。周慎靚王(姬定)二年(公元前319年),楚懷王在此修葺城垣,並改邗城為廣陵邑。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在廣陵邑設置廣陵縣。

    漢高祖(劉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荊國為吳國,封劉濞為吳王,國都設於廣陵縣。

    漢景帝(劉啟)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劉濞舉兵反叛朝廷被殺,景帝改吳國為江都國,封劉非為江都王,廣陵縣屬之並為國都。

    東晉元帝(司馬睿)初年,廣陵縣成為僑置北方難民的青州治所。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八年(412年),東晉收複青州舊地,在東陽城(今山東省益都縣北)複置青州,廣陵改為南青州。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元末翹楚朱元璋》,方便以後閱讀元末翹楚朱元璋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殺洪帥 據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元末翹楚朱元璋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殺洪帥 據並對元末翹楚朱元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