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對蒙之策

類別:未分類 作者:席風萬 本章:第三百一十七章 對蒙之策

    隨後的議事之中,朱由檢再一次深入的和張倫探討起了蒙古治理的各項方針細節。

    尤其是對於那些在協定之中已經提及到的問題,更是要作為重中之重來把握,畢竟如果不重要的話,也就不必費這些功夫來擬定協約從而實現對蒙古的合理統治了。

    對蒙之策的製定首先要從分析現如今蒙古草原上的情況開始。

    首先朱由檢所想到的就是現在蒙古草原之上混亂的依靠部落管理的模式。

    這種模式在蒙古人掌權的時候就已經呈現出逐漸崩潰的態勢了。

    更何況經過達巴拉幹和呼圖克圖兩個人對韃靼蒙古的進一步清洗,可以說現如今的蒙古草原就連部落管理製度都已經開始了逐漸的淡化。

    這就給大明推進,執行新的蒙古政策提供了最好的時機,在蒙古部落時期,每一個標準的被承認的蒙古部落一般來說大概總體的人數應當在幾千人左右。

    而在漠西蒙古,呼圖克圖當初一呼百應要求所有部落出兵與其一同出征韃靼蒙古的時候,每一個部落就要有大概一千人左右的男人跨上戰馬成為騎兵,組成大軍。

    可不僅僅是部落,還有更大的一個級別是蒙古部族。

    類似於之後的達巴拉幹所率的察哈爾部,就是標準的部族形態,往往人數更加龐大,甚至有不少的附庸部落和地盤。

    一般來說,當草原上的一股勢力達到部族的形態時候,這個部族的族長往往就已經擁有與大汗相差無幾的權力了。

    如果大汗...實力太過強大(類似於成吉思汗)除外。

    從模式,回歸到問題本身。

    朱由檢和張倫其實心大概都明白一些,現在蒙古部落為什難以管理,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問題。

    還有一部分的問題其實來源於生產方式的差異性。

    與大明的百姓不同,草原上的蒙古牧民們可是以遊牧來生存的,這種生產方式注定與大明所習慣的農耕方式有著根本的區別。

    遊牧,代表著人口流動。

    而人口大麵積的流動,則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不可控,代表著很多時候中央權力都很難管轄到某一個牧民身上。

    可能今年你去看的時候,這個部落還在這,這個牧民還在這。

    或許再過一段時間。

    都不需要一年,或許隻是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之後你再去看的話,有時候不僅僅是這個牧民不見了,可能這個部落都在草原上消失了。

    這樣不斷的遷移,當然也是遊牧的蒙古人所習慣的生產方式。

    但大明的百姓卻不同。

    農耕模式下,所有的百姓都是需要土地來作為生產工具的,所有百姓都需要依靠田地來給自己提供生存下去的糧食。

    這就導致他們輕易不會離開自己所處的地方。

    為何大明農稅總比商稅要好收,那就是因為造冊登記之後,往往十年、二十年過去,當初的那一戶人家可能依舊還在那生存。

    不會遷移,就幾乎不會帶來什統治風險。

    可蒙古人不同。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我能翻閱華夏圖書館》,方便以後閱讀大明:我能翻閱華夏圖書館第三百一十七章 對蒙之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我能翻閱華夏圖書館第三百一十七章 對蒙之策並對大明:我能翻閱華夏圖書館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