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欲與心的關係》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雨若弦 本章:《如何處理欲與心的關係》

    《如何處理“欲”與“心”的關係》

    “心如止水”並非“心如死水”,“無欲”不是不作為,也不是強製要求自己與本源對抗(強梁者不得其死,這種做法會傷害到自己。)而是“無常欲”,將“自己”看做一個叫做“人生遊戲”的玩家而非其中的npc,我們生來最應先明白的是「自己」(詳見《為什我是我而不是你》中對於「自己」的解釋。)

    此過程吾稱之為「識心」,而後便是「明目」:(「明目」需要掃清「障」,各種天生而來的惡**就是我們的「障」,之後就能豁然開朗,去追逐真正的「意義」(詳見《心靈利害計算係統》中對於真正「意義」的解釋)再後便是眾多古賢提倡的「悟道」了。這是個修心的過程。比如,要學會“愛”的概念。先學會愛自己在學會愛別人在學會普愛天下人(詳見《愛之一字》中對於愛的解釋)(僅僅列舉悟道其中一方麵)

    其實西方古人的基督教與東方的佛教都有“無欲”的相關解釋,比如偷吃禁果與“人人生而有罪”等都是先天惡**(對立於類似莊子之鵬的“神欲”)與濁氣相染產生的罪惡的解釋,佛教也並非是“教派”它本沒有佛陀和僧侶之分,佛也不是寬麵大耳的神仙而是指一種境界,並不是佛度化人而是人心向佛而淨化自身,稱之為“靈魂的自我洗滌”(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能力。)這兩種思想的創立者“耶穌”與“釋迦牟尼”都是八級以上意識形體(詳見《靈魂密度等階與密度劃分》)他們被廣泛定義為聖人,他們創立的思想也可稱為聖物。隻可惜他們是以領袖的麵目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的。(回望曆史,人類自古都是群居動物,衍生出首領,進而形成統治者。這個與他們的初衷是違背的,事實上隻有每個人都作為自我思想領導者,既沒有領袖依賴於靈魂的自我洗滌,自發向上,主動晉升,而非被領導者被動精神的方式更容易取得成功。他們傳播的光明無法被每一個人主動接受,大多數人不明白進行的重要性,他們把物質欲望和精神滿足當作人生的意義。造就了「大盜」的出現。「大盜」將聖物盜竊,並做成「工具」以鎮壓人們的思想,將“教”偽裝成聖物,奴役著人們的精神與肉體。因此依賴聖人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不如自己尋找提升意識密度的方法。(具體方法可參考《靈魂密度的劃分與晉升方式》

    人們窮其一生追求的物質富足或是精神享受甚至都不如一隅水池之蜉蝣,它們物質(用來生存的食物)富足,悠悠然與世無爭……所以追求道衍生的“無窮”事物不如“抱元守一”回歸那個返璞歸真的澄澈狀態。

    而絕對的出世是不現實的那在今天蕪雜世界如何在入世基礎上修心處理欲與心的關係呢?(解決心與欲的矛盾方法可分為兩極:舍欲而明心或者修心以納欲。)

    心和欲就像分母和分子,分子越大為了不讓它傾覆,分母就要越大,而當分母承載不了分子就如心承載不了大欲,這一切痛苦就是磨練分母的,要想達到至善必須磨練分母,可是沒有無窮大的分母就如沒有無窮大的心,而欲卻有無窮大,這注定我們都要忙碌憂慮的度過一生就像那句話:我們出生伴隨著啼哭,我們死亡也伴隨著親人的哭聲,悲劇是人生主旋律,沒人能無憂無欲的活著......除非……走另一條路——古之人所求的「道」!

    無欲則非人也”“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心”的承載力發展,並且“欲”也有類別,有神欲與肉欲。

    基礎的“溫飽欲”“尊嚴欲”與“向群欲”等都是中性或良性的欲。而在這些被滿足時則可轉向惡**,比如,貪婪的索取欲,主宰欲與控製欲等都是阻礙修心、引導心靈畸形發展的惡**,此類欲一旦處理不好,心無法承載大欲,一味妥協,會使理性被蒙蔽於暗無天日的境地,而「本我」會始終壓製「自我」(詳見《靈魂密度的等階劃分與晉升方式》){ps:這是一個大係列,以後我會發出來}

    人的氣運會轉向陰麵,使人墮落為欲的奴隸。一味妥協於這些欲會逐漸使自己越來越被蒙蔽於暗無天日的境地,而「本我」會始終壓製「自我」逐漸使自己越來越背離本心……解決這個關係的方法有兩種:「養心」與「削欲」,「養心」指有意識地引導自己提升內心承載力,方法是分為兩種,其一是融入集體,借助集體汲取養分,充盈內心,有“無惑,至仁”的感覺即是修成,其二是隱居淡世,借助自然的純粹洗滌內心,領略清幽之韻,遠離世俗的蕪雜(如陶淵明等人),使自己無憂忘我,通達、心柔,天人合一,即為修成。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舊事塵言》,方便以後閱讀舊事塵言《如何處理欲與心的關係》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舊事塵言《如何處理欲與心的關係》並對舊事塵言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