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河中高樓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吉 本章:第347章 河中高樓

    向北穿出中條山,見一小城,渾惟明對江朔道:“少主,你可別小看這小城,此地名禹王城,相傳大禹建立的夏朝便定都於此。”

    河東道與河南道並非以河水為界,而是以中條山為界,因此此前渡河登陸的平陸仍屬於河南道陝郡地界,翻過中條山之後,才進入河東道絳郡夏縣,禹王城便是夏縣的治所。

    禹王城北有一條驛道,渾惟明向東北一指道:“沿路北上,就是聞喜縣。”

    江朔道:“哦,那便是裴旻大將軍的家鄉聞喜?”

    渾惟明道:“不錯,不過我們此番可不北上,到不了裴將軍的家鄉咯。”又向西一指道:“向西便出了絳郡,進入蒲州河東郡了。”

    眾人一路向西,到了安邑,渾惟明又道:“夏都原名安邑,不過此處的安邑城是後來魏國建的新安邑城,夏都便改名禹王城了。”

    這安邑果然是一個更大更繁華的城鎮,渾惟明財大氣粗,在此地給眾人都買了馬匹,此行西去數千之遙,不可能全靠輕功飛縱前往,更何況眾人都中了光明鹽之毒,還是少用內力的好。少林、茅山各人也都不再推辭,乘了渾惟明買的馬繼續西行。

    渾惟明向大路南麵一指道:“南麵這個長條形的大湖就是解池,解池者河東鹽池也,其水鹹鹵更數倍於海水。傳說黃帝殺蚩尤於中冀,蚩尤肢解,身首異處,其血化為鹵,既此‘解池’,解者‘屍解’之意也。”

    江朔心想:此等逸聞趣事湘兒是最喜歡聽的,但她此刻也不知去了哪,也不知道獨孤問爺爺是否會給她說這些典故,而此前和他說說笑笑的葉清杳也和他刻意保持距離,不子再主動說話了,江朔隻覺索然無味,不禁黯然神傷。

    好在渾惟明對沿途市鎮頗為熟悉,一路西行一路指指點點,倒也不嫌冷清,江朔忍不住問他:“渾二哥,你怎對河東郡的情形這熟悉?”

    渾惟明笑嘻嘻地道:“天下之鹽十之二三出自解池,所產鹽利占天下賦稅的十之一二,兩京吃的鹽皆出自解池,咱們跑漕運的能不熟悉?”

    如此行了不過兩百,到了一處大城,渾惟明說這是蒲州城,蒲州古稱蒲阪,是虞舜定都之處。舉目看此城卻是個巨大的要塞城市,渾惟明道:“蒲州為天下要地,既守著關於兩京生計的鹽池,又與潼關隔河相望,為其項背,北魏登國元年,開始擴建蒲州城,如今城牆高築達三丈八尺多,比兩京的外廓都高,乃河東、河北陸道進入關中之第一鎖鑰。”

    眾人繞城而過,看著巍峨的城牆和高聳的箭樓,都讚歎不已,蒲州城緊鄰河水岸邊,往水岸邊看,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的柏木樁,壘砌石條間灌有鐵汁,又以米漿白灰泥粘合縫隙,十分牢固。

    堤岸上布置著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一組七星柱。拉住了粗大的鐵索,串起浮舟渡橋,一直延伸到河對岸。想來就是蒲津浮橋了。

    在其西南河水中高阜處居然還有一座四簷三層的高樓,遠遠看去嵯峨高聳,更有無數巨大的水鳥棲居樓上。

    江朔見哪些水鳥似鴻而大,長頸赤喙,白身黑尾翅。問渾惟明:“這是什水鳥?這樣巨大?”

    渾惟明道:“這是鸛雀,此樓因為常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

    江朔驚喜道:“這就是鸛雀樓。”

    渾惟明道:“是啊,少主也知道鸛雀樓?”

    江朔道:“怎不知?”隨口吟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目,更上一層樓。”

    渾惟明讚道:“啊呀……少主真是文武全才啊,出口成章,更勝東漢曹子建啊。”

    江朔羞赧道:“哪是我作的,此乃晉陽王之渙王季淩所作。”

    渾惟明笑道:“咱這些粗人也不懂得什詩詞文章,江少主既然有此雅興,我們便去登樓一觀?”

    江朔心中實願登樓,體味詩人的登臨之感,但心想此刻又要務在身,似乎不應該節外生枝。

    神會看出江朔心思,笑道:“趕路也不急在這一時半刻,我們走了兩百路,也乏了,不如登樓遠眺,也歇歇腳再走。”

    眾人聞言一起稱好,向著鸛雀樓走去。

    到了樓下,才發現有軍士看守,守門軍士見來了一眾僧、道還有幾個俗家客商打扮的人,紛紛按住橫刀刀把,為首一個什長喝道:“站住!你們要做什?快閃開!”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唐山海行》,方便以後閱讀大唐山海行第347章 河中高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唐山海行第347章 河中高樓並對大唐山海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