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戴天匡山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吉 本章:第614章,戴天匡山

    李宓這兩千人一路北上雅州盧山郡,走了八百餘,基本是沿著當年諸葛亮南征的道路逆行,路上便有“孟獲城”,如今僅餘一石砌門樓,相傳便是當年孟獲用來阻擋漢軍進攻的要塞。

    這一路道路艱難,人卻越走越多,除了有敗兵聞名來投之外,更有助戰的百姓,走了大半個月,到雅州治所嚴道城時,已有三四千軍士,兩三萬助戰百姓了。

    雅州位於江水上遊,在劍南道首府成都之西,相距不過兩百餘。雅州東鄰成都、西界吐蕃,南接群蠻,北通劍閣,除了東麵是平原,其餘三麵皆山,因此素有“川西咽喉”之稱,更管轄這西羌十一羈縻州,若其城不保,非但成都門戶打開,西羌諸部也要人心浮動,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然而李宓還沒到嚴道城,就傳來消息,吐蕃人已經半路撤兵退走了,吐蕃與南詔結盟,尺帶珠丹與閣邏鳳約為兄弟,稱“讚普鍾”,然而兩國卻各懷鬼胎。

    吐蕃攻打雅州本來是策應南詔抵禦大唐南征大軍的,沒想到鮮於仲通竟然會如此潰敗,南詔奪了大唐數州,引得吐蕃也動了一舉攻破雅州進取成都的心思。

    尺帶珠丹這才請夏紮上師親率數百吐蕃勇士潛入越巂城中刺殺新任劍南道留後李宓,沒想到南詔竟然早已識破,閣邏鳳竟然親自潛入越巂城,隻不過他不是幫助他的“兄長”尺帶珠丹,而是給他拆台

    ,除了夏紮,所有潛入城中的吐蕃人都叫南詔人給悄悄殺了,甚至城中唐軍都不知吐蕃人來過。

    李宓在軍中頗有人望,與鮮於仲通大不相同,尺帶珠丹聽說李宓非但沒死,還帶了大軍星夜來援雅州,更兼吐蕃入雅州的道路太過艱難,又有西羌各部不斷襲擾,權衡利弊之後,吐蕃軍才行到一半就退回高原去了。

    如此一來,大軍也不用再去雅州了,李宓決定轉道去成都,不算助戰百姓,三四千人隻有成都能夠給養。

    江朔見此間無事,便不願再去成都了,李宓知道江朔之誌不在為官,強留也無用,於是命張通判多給財帛以做路費,江朔本想推辭,卻被李珠兒照單全收了。

    李宓問江朔意欲何往,江朔心下茫然,他這多年來一直被驅趕一般,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東到西,從北到南,縱橫上萬,永遠有一件急迫的事情等在前麵,此刻卻忽然沒了目標,竟覺有些失落。

    還是李珠兒主意多,道:“此處距戴天大匡山不遠,我們何不去東嚴子與太白先生治學故地一遊?且白猿也不可能一直跟著我們,若大匡山確是山清水秀的人間仙境,不若讓白兄留在大匡山,也算了卻了一樁心事。”

    江朔一聽立刻來了精神,問明路途之後向李宓等人辭別,三人一猿繞過成都,經過邛州、蜀州、彭州、漢州,到達綿州巴西郡,李白的家鄉昌明

    縣青蓮鄉就在巴西郡境內。

    不過開元十三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鄉,掐指算來已二十六年矣,況且江朔初識李白時就已在安陸,並不認得太白先生家鄉人,故而他們也不往青蓮鄉去,徑直穿過昌明縣,向北而行已離開了平原地帶,眼前出現了巍巍群山。

    獨孤湘不禁感慨:“我來時好像就是從這走出來的,原還道川北蜀道艱難,誰曾想川南更難!蜀道好歹有棧道,南麵的大雪山可是連路都沒有,咱中原的山可比南蠻的山溫婉可人的多了。”

    但見青山如黛,起伏平緩,滿眼的鬱鬱蔥蔥,溪水潺潺,白雲悠悠,全無斷山那般的險峻,也無蘭滄水那般的激越,一切都是如此的平和,讓人心氣也隨之清靜了不少。

    一路上獨孤湘早已詳細講過她如何來到川南的,當日江朔跟著李珠兒走後,獨孤湘自然落寞無比,獨孤問和葛如亮可就是出離憤怒了,獨孤問本還要追,葛如亮卻不肯再追了,說江朔是江湖盟主,自己追著趕著,傳出去豈不成了搶女婿?阿楚夫人也一再勸說,獨孤問這才作罷。

    但幾人也沒了再在於闐國待下去的理由,決定回返中原,向尉遲勝和李嗣業辭別時,二人對江朔的突然離去也頗為意外,但尉遲勝是一國之主,李嗣業是唐軍大將,不可能放棄職責去追江朔,為獨孤一家踐行時。

    李嗣業更言他奉調前往碎葉城,恐怕今年還有征戰。

    獨孤湘隨著家人順著天山南麓一路向東,他們可不像江朔這般急急趕路,走了月餘才到河西走廊的西段沙洲敦煌郡,獨孤湘幾次想偷偷溜走去找江朔,卻因爺娘看得緊,始終不得其便。獨孤問最疼這個孫女,見獨孤湘每天鬱鬱寡歡,便提出既然到了敦煌,不如去莫高窟遊曆一番,散散心解解悶。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唐山海行》,方便以後閱讀大唐山海行第614章,戴天匡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唐山海行第614章,戴天匡山並對大唐山海行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