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地區永遠的痛!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本章:江陰地區永遠的痛!

    江陰(現江蘇省無錫市的江陰市),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是一個地理上的小縣級市,南北寬七十,東西長一百四十,其北濱大江,東連常熟,西界武進,南界無錫、陽湖,位置重要,乃是山水交會之地,且土地肥沃、產量奇高,每年輸出糧食六萬多石,賦稅十多萬兩白銀,富庶繁榮。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這駐軍,俯臨大江,觀其如鵝鼻截江,火脈直射金山,曾有過建都的意向。

    江陰民風淳厚,敦禮讓,尚氣節,輕富貴,崇自由。有明一代,如徐麒一類不願入朝為官者比比皆是。而忠臣義士,也不乏其人。如正德朝,宦官劉瑾擅政誤國,在朝任職的三位江陰人:主事黃昭、禦史貢安甫、史良佐,就因以挽死諫、以奏章忤,被稱為“江陰一時三忠”。天啟朝“東林後七君子”中的繆昌期、李應升也是江陰人氏。

    弘光政權傾覆,清廷悍然發出剃發令,所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要求江陰全縣民眾必須剃發。江陰民眾,風骨錚然,拒不剃發,因此遭到了清廷數十萬大軍的瘋狂進攻。

    孤城江陰在堅守了六十多天後,城內物資已經嚴重匱乏,每人每天隻能吃兩頓稀粥強撐苦熬。

    為了激勵士氣,振作軍心,一天夜,城主閻應元選擇勇士千人,飽食一頓,趁黑出南門劫營。勇士們或拿板斧,或拿短刀,或用扁擔,突入清營亂殺一通,等清軍其他營前來相救,閻應元已經帶兵入城了。

    (現在現存的江陰文廟十分明顯的體現出如今江陰的文化氣息依舊濃厚,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觀摩觀摩。)

    八月初八,秋風怒號,秋雨暴瀉;江陰士民站在雨中守城,任憑炮打,一點投降的意思也沒有。夜半,城中善於遊泳的勇士偷渡過外城河,釘死清兵的炮眼,拖緩清軍的攻勢。城也抓緊修繕城垛,其中南城的城牆比原來還高了三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內的戰鬥力越來越弱。

    初九日,閻應元預先派人將麥子磨成麵粉,製造月餅。

    十二日,城中的石灰快沒有了,對於被炮火炸毀的城牆已經難以修繕了,糧食也漸漸供應不上了。

    從十三日起,閻應元開始放發賞月的物資,一直發到十七日。

    中秋之夕,城中百姓帶上僅剩的酒水登城,舉杯痛飲。諸生許用仿楚歌,作五更傳曲,交給善於唱歌的人登高傳唱,配以笙笛簫鼓相和。當晚,天無纖翳,皓月當空,清露薄野,劍戟無聲。又有一個名叫黃雲江的弩師在西邊的敵樓操起胡琴。在笙笛簫鼓琴的配合下,歌者放聲高唱,歌聲悲壯,響徹雲霄。

    清兵爭前傾聽,或怒罵,或悲歎,甚至有人哭了起來。(清兵中也有許多漢族兵,魚龍混雜)

    清將劉良佐趁機命人作勸降詞,使士卒相倚而歌,自己與僚佐歡飲帳中。酒未數行,城上炮發,清兵倉皇四散。

    八月二十日,清兵又從南京新調來了一批大炮,噸位高達千餘斤,每條船止能載一座,征用周圍百姓家的鐵器鑄造炮彈,每彈重二十斤重。

    清兵又築了許多土壟,以躲避城中發出的箭矢和石塊。

    午後,大雨如注,清軍的進攻在大雨中展開,炮聲不絕,整個縣城為之戰憟震動。

    城中的人困疲已經達到了極限,計無所出,隻有等死而已。夜,城上的人響起了尖銳淒厲的喊聲,刺破人的耳膜,逼人心魄。

    清兵聞之色變,都說那是來自地獄的鬼叫聲。在城中四邊的空曠之處,隱約有數萬隻白鵝飛起複棲,迫近了一看,又毫無形影。一時傳聞四起,那是魂魄升降。白鵝,就是劫數中人的靈魂。

    二十一日早上,清軍主帥博洛令幾百個人搬了二百餘座大炮到花家壩專打江陰城東北角。鐵彈入城,穿透洞門十三重,樹也被擊穿數重,落地深數尺。

    這天的雨勢更急,城頭危如累卵。城上的人鑒於炮火太猛,隻要看見火光就躲到破牆後麵,等炮聲過了再登上城樓。清兵覺察了,就故意放空炮,並讓炮中隻放狼煙,煙漫障天,咫尺莫辨。守城的人聽見炮聲霹靂,連環不斷,紛紛遁於牆後。清兵遂從煙霧中蜂擁上城,江陰由是告陷。

    彼時,有紅光一線直射入城,正對祥符寺。

    閻應元高坐東城敵樓,眼見清軍洶湧入城,情知大勢已去,索筆題門: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方便以後閱讀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江陰地區永遠的痛!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江陰地區永遠的痛!並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