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大唐孤懸海外有遺忠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本章:吾大唐孤懸海外有遺忠

    由於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昏聵,內用佞臣李林甫、楊國忠,外用叛將安祿山、史思明,在755年造成安史之亂的爆發,國家勢力一潰千,使得伊斯蘭勢力進占西域,從而使中華文化近500年無法占領西域,這才使得伊斯蘭一統中亞、西域,造成今天的新疆各族都被伊斯蘭化。

    安史之亂後的西域曆史

    公元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穀。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洛陽,長安),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據記載,756年(至德元載)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一萬五千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複長安的戰爭,以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鬥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見《新唐書》各人傳記)

    除了西域邊兵之外,唐朝還征發了西域各國本地的軍隊幫助平叛。《資治通鑒》卷218記載,756年肅宗在征發拔汗那兵馬的同時,又使拔汗那"轉諭城郭諸國,許以厚賞,使從安西兵入援。"明確見於記載的有於闐王尉遲勝率領的本國兵馬五千(《舊唐書·尉遲勝傳》)。

    另外與拔汗那一起發兵的還有大食等國。最晚到757年(至德二年)正月以前,他們就已經行進到了河西地區(《資治通鑒·卷219》)。

    到了758年(乾元元年)秋天,吐火羅葉護烏那多與西域九國首領來朝,請求"助國討賊",肅宗派他們赴朔方行營效力《冊府元龜》卷973《肋國討伐》,參見《新唐書·吐火羅傳》。西域邊兵大批內調,對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卻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

    這時西域的外部威脅主要是大食和吐蕃,西域防禦能力的衰退,給他們提供了入侵的時機。但是大食勢力並沒有趁機東進,而是派兵助唐叛亂,這說明大食從一開始就無意(或無力)進入蔥嶺以東的地區。對吐蕃而言,這時唐朝不僅僅是撤回了安西、北庭的邊兵,而且也調回了隴右、河西防備吐蕃的軍隊,入侵隴右、河西要比進攻西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於是吐蕃大舉進攻河西。在這種形勢之下,西域反而得以保全,孤軍堅守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到763年(廣德元年)時,吐蕃軍隊已經攻陷蘭、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占領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地區(《資治通鑒·卷223》)。

    此後西域守軍與內地的聯係斷絕,但仍然奉唐正朔,堅守西域。

    大概到了768年(大曆三年)左右,西域守軍又與朝廷恢複了聯係,朝野上下對他們"忘身報國"的精神感動得"酸鼻流涕"、唐代宗下詔褒獎,並向西域唐軍通報內地情況,讚揚他們"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製數千,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掖,淩振於絕域,烈切於昔賢。微三臣(指河西節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護曹令忠、爾朱某)之力,則度隍逾隴,不複漢有矣”

    其實就曆代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麵的原因。就內部來說,控製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就對外來說,控製了西域就可以牽製和削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並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遊牧民族勢力的匯合。

    吐蕃攻陷關隴之後,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區,西域地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戰略意義,西域的存亡對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不得不采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783年(建中四年)唐朝將領朱泚又發動兵變,占領了長安。唐德宗出奔奉天,遣使向吐蕃請求援兵,吐蕃借機提出以徑、靈等四州以及安西、北庭作為交換條件。德宗應允了吐蕃的條件,與吐蕃簽署了誓約,並且準備派遣沈房、韓朝彩等人前往西域辦理交割事宜。擬將西域將士、官吏、僧道、耆壽、百姓等撤回內地,然後將西域交割給吐蕃。令四鎮、北庭將士"遞相慰勉,葉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圖近路,複歸鄉井,重見鄉親。"同時"如有資產已成,不願歸此,亦任便住,各進所安"

    但是實際上由於吐蕃軍隊在戰爭中觀望不進,陰持兩端,而且又趁機劫掠武功,所以唐德宗聽從了李泌的意見,以吐蕃沒有履約為由,拒絕將四鎮北庭交給吐蕃。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方便以後閱讀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吾大唐孤懸海外有遺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吾大唐孤懸海外有遺忠並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