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怎來的?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本章:味精是怎來的?

    差不多一百年前,日本東京大學有位化學教師池田菊苗,回家晚了,妻子就把剩菜熱了一下給他吃。當他喝了一口湯時,忽然覺得異常鮮美,便仔細檢查了一下湯的菜,可是湯僅有一些海帶絲和幾片黃瓜,問起做法來,妻子告訴他這隻是中午沒吃完的菜加了一些水製成的。池田不死心,他認定這湯一定有什奧秘,於是他把海帶拿到實驗室研究,終於發現了海帶中有一種叫“穀氨酸鈉”的物質。就這樣,味精被池田發明了,很快就流行全世界。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暢,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嚐起來了。

    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特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每帶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

    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種叫做穀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穀氨酸鈉加到湯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

    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穀氨酸鈉吧!”

    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穀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隻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穀氨酸鈉。

    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穀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穀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穀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穀氨酸。再把穀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幹,就得到了穀氨酸鈉。

    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方便以後閱讀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味精是怎來的?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味精是怎來的?並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