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種姓製度是如何形成的?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本章:古印度的種姓製度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都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明,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幾千年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的成就振奮人心,而印度社會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印度社會發展緩慢,正是因為受到了印度一直盛行的森嚴的種姓製度的影響。

    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認為自己白嫩的皮膚是高貴的象征;而達羅毗荼人天生黝黑的皮膚意味著品質低賤。為了更加明確地將他們區分,雅利安人在占領區內使用了瓦爾納一詞,這樣便出現雅利安瓦爾納與達薩瓦爾納。雅利安人一直認為自己擁有高貴的品質,所以向來拒絕自己的子女與達羅毗荼人通婚,這便形成了最初的種姓製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職業的分化,當時僅僅局限於區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種姓差別,但後來範圍不斷擴大。同時雅利安人之間的貧富差異導致出現了內部分化,從事祭祀的僧侶和以部落首領為首的武士集團從雅利安一般人民大眾中分離出來,形成了兩個特權等級。而一般人民大眾則成為雅利安人社會內部的第三等級。這樣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印度社會上逐漸形成了四個地位不同的社會等級,出現了種姓製這一森嚴的等級製度。

    隨著社會分化的進一步加劇,森嚴的種姓等級製度已經演變成為一種社會體係。在種姓製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婆羅門、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

    第一種姓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報道農時季節、壟斷文化,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帝利,是掌握軍政的武士階級,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中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吠舍,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最下層的種姓是首陀羅,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包括農人、牧人、仆役和奴隸,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現實中,婆羅門和帝利這兩個高級姓別占據了古印度社會的大部分財富。他們作為統治階級,整日無所事事,憑借殘酷剝削首陀羅來維持生計。各個種姓之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那些因不同種姓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稱做賤民,他並不被包括在種姓之內,因此最被社會所歧視。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方便以後閱讀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古印度的種姓製度是如何形成的?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古印度的種姓製度是如何形成的?並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