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守護的是大明? 衣冠? 忠義?

類別:恐怖靈異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本章:他們守護的是大明? 衣冠? 忠義?

    清朝康熙三年的春天,湖北興山縣茅麓山周邊從來沒有這熱鬧過,滿清王朝即將完成征服天下的最後一塊拚圖。

    圖海領軍從湖廣,李國英領軍從四川,東西兩麵將茅麓山圍得水泄不通,接近十萬大軍布下的營帳連山遍野,即使是春寒料峭的時節,為軍隊提供補給的數十萬民夫則在山路上川流不息地,體力不支者則被監工就地射殺,險峻的山道上隨處可見民夫們凍餓而死的屍體。

    在這個暴力和死亡形成的旋渦中心,坐落著大陸上最後一支打著大明旗號的軍隊——南明臨國公李來亨(李自成侄孫)部,也就是所謂的“夔東十三家”。

    這是沒有任何希望的戰鬥,是真正的絕境,清軍光是數量就是他所部的數倍以上,而且補給充足,政治上大明在兩年前就隨著永曆帝的死徹底完蛋了,滿清已經完全確立了自己的正統地位,士氣高昂。

    茅麓山地勢險峻,同樣意味著進出山的道路被鎖的死死的,連逃都逃不出去。援軍?不會有任何援軍,東南的鄭家因為內訌被趕到了荒島上,而在巴東地區一同作戰的王光興,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等人或死或降,自己必須孤軍奮戰。奇跡?明末沒有奇跡,沒有黃石,沒有陳新,沒有鄧香菇,有的隻是千萬屍體堆砌成的慘烈現實。

    對李來亨而言,投降並非是不可能的選擇。晉王李定國何等英豪蓋世,其世子吃不了荒郊野嶺的苦,最終依然投降了;王光興為反清轉戰千,何等氣魄,最後不也投降了嗎。自己何必要搭上自家和萬餘將士的生命。

    為了尊嚴?那又能值幾個錢,至少水太涼,洪承疇,吳三桂他們都是這覺得的。

    清軍攻入南京,眾明臣紛紛屈膝降伏

    為了大明?自己的父祖輩花了幾乎一生來推翻這個腐朽的朝代,自己歸順後沒有受到什恩惠,處處被排擠的同時,反而要屢次出兵拯救這個不爭氣的小朝廷。甚至連戰鬥的理由都是虛無的,李來亨的父祖輩戰鬥了一生,結果魚肉百姓的貪官汙吏剪了辮子後繼續魚肉百姓,殺良冒功的舊明軍隊換了身皮後繼續屠殺百姓,什都沒變。但最終他以及茅麓山的將士們用最絕決,最壯烈,最淒美的行動為那個時代劃上了尾音。

    【為了達到困死明軍的目的,清軍構築木城,挑挖塹溝,樹立排樁,切斷明軍同外界的一切聯係。木城是為清軍駐守而設立的,城外挖掘闊深各八尺的濠溝;濠外埋設一道五尺寬的排樁,名為梅花樁。其形製是用長五尺、圍一尺的圓木一半埋入地中,地麵樁高二尺五寸,各根木樁之間相距僅五寸,參差排列,狀如梅花。這項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工事完成以後,給李來亨部明軍的行動和軍需供應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李來亨部貯積的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求戰不得,被迫拚死突圍。六月十五日深夜,李來亨親自率領總兵五名、精兵數千名分路進攻清軍防線,另派三名總兵帶領士卒旁攻,牽製他部清軍赴援。明軍抬著雲梯、盾牌,手持鉤鐮大斧,砍斷木樁,填平溝塹,“炮矢如雨,蜂擁攻打”。由於清軍防禦嚴密,突圍未能成功。閏六月初九日夜晚,李來亨再次率領數千名士卒向清軍陣地發起猛攻,“槍炮齊發,勢如風雨驟至”。明軍戰士“莫不奮臂爭呼,拚死力戰”。因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明軍雖“連攻五陣”,結果仍被清軍擊退。兩次突圍的失敗,使李來亨深知打破清軍重兵包圍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大義凜然地決心與陣地共存亡。他把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處斬,表達了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清軍見勸降無效,進一步挑深濠塹,加固工事,以求不戰而勝。

    八月初四日,寨內糧食全部吃完了,軍心不穩,少數官兵私自逃出向清方投降。李來亨知道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他先把妻子殺死,放火燒毀房屋,然後自縊而死。】顧誠《南明史》

    “來亨部凡三萬餘人,來亨死,或死或逸去,就俘執者百五十人而已。餘眾散入秦、蜀山中,不知所終。來亨敗沒,中原無寸土一民為明者。”王夫之《永曆實錄》

    我在編寫此章時一直在想,茅麓山的衝天大火中,李將軍究竟守護的是什?

    大明?衣冠?忠義?尊嚴?

    都是,似乎又都不是,如果非要概括的話,那是民族靈魂的光輝。是明末大荒之下賑災款被貪官汙吏們瓜分殆盡以致活不下去的人反抗朽明統治,不惜螳臂當車的勇氣,是這種精神延續到清朝,那些在剃發、逃人、圈地、投充下依然活不下去的人反抗八旗鐵騎不惜飛蛾撲火的壯烈,是普通人反抗社會不公、民族壓迫、世界惡意的喊。

    尤其光彩奪目,熠熠生輝的是這種光彩不是展現在世受國恩的士大夫們身上,而是展現在那些未收國恩的“反賊”們身上,這不是士大夫們的傳記,而是匹夫們的史詩。

    事實上,剃發易服所激起的仇恨和民族意識是近代中國以前最為強烈的,南明民間反抗力度之劇烈,參與階層之廣泛(農民軍、士人、殘明舊部、宗室、海商還有大量普通百姓)是之前任何一個時代反抗異族所不能比的,哪怕兩宋之交或是宋末都無法與之相比,衣冠問題涉及到整個華夏的價值認同這一點幾乎是所有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共識,所以那個時代,出生農民軍的李來亨,不見得比士人欠缺什民族意識。

    李來亨青年時代剛好經曆了順軍在陝西的大敗,順軍由盛轉衰,無數戰友死在清軍手,這種痛苦和對清軍的仇恨比其他人更強烈,畢竟是在得到天下的咫尺之遙被清軍打下了地獄。

    此外,天下沉淪已是板上定釘的事,問題是誰來為這件事負責,清軍入主中原的借口是吊民伐罪,以農民軍為死敵,這一點天下皆知,

    如果李來亨率順軍殘部投降,那就是坐實了清方吊民伐罪的借口,當年在南都鶯歌燕舞,不知所謂,勾心鬥角還活到了最後的人,定然會掌握話語權,將順軍這個群體以不忠不義的形象登台與收場,與其遺臭千古,不如守著忠義二字奮戰至死。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明末那段曆史深深吸引著我,並讓我沉醉其中的原因。那段曆史是士大夫們和社會精英的滑稽戲,卻是近代以前匹夫們,那些在史書上大部分情況下都占不了一行的人最光輝奪目的時代,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層出不窮的勇氣、不屈、忠義、尊嚴。

    最後我簡略羅列一下自李來亨之後的反清複明鬥爭

    (吳三桂那三個反王不算,同時鄭成功也不算入其內,畢竟他是曆史教材所宣傳的,人盡皆知)

    康熙十二年,楊啟隆假名朱三太子反清複明……

    康熙十七年,福建蔡寅,自稱朱三太子,糾眾數萬,克泉州,打漳州……

    康熙四十六年,一念和尚借朱三太子名義反清,建號“大明天德”……

    康熙六十年,台灣朱一貴,自稱“中興王下大元帥”反清複明……

    雍正六年、七年,浙江、山東先後有百姓托名朱明後裔抗清……

    雍正八年、十年,四川、廣東百姓打出“朱四太子”旗號抗清……

    呂四娘刺殺雍正……

    乾隆朝,牛八教(隱喻朱)首領,以勝朝嫡裔名號反清,持續幾十年……

    白蓮教鹿邑人王發生,亦稱明裔朱姓,反清複明……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方便以後閱讀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他們守護的是大明? 衣冠? 忠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他們守護的是大明? 衣冠? 忠義?並對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