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戰鼓轟鳴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血狸奴 本章:第391章 戰鼓轟鳴

    冬!



    冬!



    冬!



    冬!



    !



    ···



    似是踩著戰鼓的步點,又或許是受到了戰鼓的鼓舞;



    伴隨著馬邑城頭的戰鼓聲,一隊隊匈奴折蘭騎兵不出任何人預料,卻也足夠迅速地出現在了馬邑城外。



    準確的說,是出現在了馬邑以北約莫二十的位置。



    十五,便是這個時代的戰爭中,不分兵種、地形,甚至不分文明的‘安全距離’。



    何謂安全距離?



    就拿此刻,正於馬邑以北區域布置遊騎的折蘭人而言:有這二十以上的距離在,折蘭人便能徹底心安。



    原因有三;



    其一:二十的距離,可以讓折蘭人確保馬邑發生的調動——主要是漢軍將士進、出馬邑的變動,都能被斥候遊騎一覽無餘的盡收眼底。



    除了能第一時間得知馬邑城內的漢軍動向,這二十的距離,也給折蘭人留下了得到消息之後的充足反應時間。



    假設某一天,馬邑城內湧出數千上萬漢軍步卒,並徑直朝著北城門外的匈奴大營而來,那這二十的距離,就能確保雙方的遭遇戰,大致會在馬邑以北十、匈奴大營以南十的位置爆發。



    ——從得到消息,到躍身上馬,再到策馬南下,匈奴騎兵花費的所有時間,也不會超過漢軍步卒走到馬邑-匈奴大營中點所花費的時間。



    其二:在保證馬邑城內的漢軍將士,無法對本方大營發動突襲的同時,這二十的距離,反過來又恰好在匈奴人,或者說是騎兵發動突襲的極限。



    若有一天,匈奴人從這處大營出發,策馬疾馳而下,兵峰直指馬邑,那戰爭爆發的地點,必定會是馬邑城頭。



    因為相較於行動緩慢、機動笨重的步兵,騎兵,尤其是沒那多講究的胡騎,真的具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機動性。



    而對於這個時代的匈奴騎兵——對於這個正處於巔峰的遊牧文明統一政權一而言,二十的距離,真真就是後世老大爺嘴的‘兩步路’。



    當匈奴騎兵自大營內泉湧而出,成千上萬匹戰馬奮力疾馳,在馬邑以北揚起漫天飛塵,馬邑城內的將士,頂多隻能趁這個短暫的時機鞏固防線。



    如果能在匈奴人走完這二十的距離前完成防線布置,都已經算得上是守將‘治軍有方’;



    然若完不成,這便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雖不至於失城,卻也難免有些狼狽。



    其三:二十的距離,是匈奴人經過多年的實踐驗證之後,所得出的最佳‘糾纏’距離。



    不單是攻打漢人的城池——甚至就連在野外遭遇漢人的步兵方陣,匈奴主力部隊和漢軍步兵方陣之間的尾隨、跟蹤距離,也會維持在大約二十左右。



    因為經過多年的實踐,匈奴人發現這個距離,真的有一些不一樣的魔力。



    ——漢人想跑,有這二十的距離,匈奴騎兵踩兩腳油門,在馬背上揮兩鞭子就追上了;



    ——漢人想打,還是這二十的距離,匈奴騎兵完全可以慢條斯理的侵擾,又完全不用擔心會被咬下一塊肉;



    甚至就連伏擊——連漢人想要設伏,這二十的距離,也能保證匈奴騎兵在發覺危險,即遭遇伏擊的第一時間退出戰場,而不至於落入漢人的包圍圈。



    結合此間種種,將以上這一係列原因總結歸納起來,便可以得出這樣一句結論:二十,就是匈奴人麵對漢室軍隊時的最佳距離;



    也是匈奴人對上漢室軍隊時,想打隨時能打、想走隨時能走,想追隨時追得上,想跑隨時跑得掉的絕妙距離。



    作為故太尉周亞夫唯二的關門弟子,郅都、程不識二人,當然也不會不明白這二十的距離意味著什,更不會不明白此刻,城外的匈奴人在做什。



    “金凋大纛~”



    “唔···”



    “是折蘭部······”



    ···



    “怎隻有一麵大纛?”



    站在馬邑城頭,遠遠眺望向數外,那扛著軍纛、握著韁繩,以平行於馬邑北城牆的方向,趾高氣昂的自東向西‘巡視’的折蘭騎兵,郅都不由得微微一皺眉。



    大纛,也就是軍旗,其實是極具這個時代特色的產物。



    在這個時代,無論是作為遊牧文明的匈奴人,還是處於農耕文明的漢人,都非常喜歡用大纛來作為軍隊的標識。



    漢室一方稍複雜些;



    尋常的郡國兵,通常會以自身所屬的郡、國為纛,比如寫有‘梁’‘燕’等字樣的諸侯國兵大纛,亦或是寫有‘上’‘隴’等字樣的郡縣地方大纛。



    常備野戰軍,則無一例外的以猛獸圖桉,來做自己獨一無二的大纛。



    比如曾經,由周亞夫執掌的細柳營,以食鐵獸,也就是熊貓圖桉為大纛;



    長城防線的救火隊員,駐紮在飛狐逕的飛狐軍,則是以猛虎圖桉為大纛等等。



    除此之外,無論是以所屬地字樣為大纛的郡國兵馬,還是以猛獸圖桉為大纛的常備野戰軍,除了各自的軍纛之外,還會同時打起統兵將領的私纛。



    就好比此刻的馬邑,是由主帥車騎將軍郅都,率長安北軍駐防;



    所以在馬邑城頭,除了獨屬於北軍的赤龍纛、獨屬於禁軍的‘漢’字纛,另有兩麵分別寫有‘車騎’‘郅’字樣的大纛。



    反觀匈奴一方,則比漢室又有圖桉,又有字體,有時甚至二者皆具的大纛簡單了許多——沒有文字,隻有圖桉。



    或許是因為沒有文字的緣故,匈奴人的大纛,基本完全以野獸圖桉為內容,並且是以部族信仰為主要參照。



    比如此刻,正在馬邑城外巡視戰場的折蘭人,自詡為‘金凋的子民’,便是以一麵金凋旗為部族象征;



    比如還沒抵達,卻也即將抵達馬邑城下的白羊人,顧名思義,是以骷髏羊首為圖騰。



    非要說有哪些特殊的大纛,也就是同樣即將抵達馬邑的樓煩人,以長弓為信仰、圖騰,而非活物。



    隻是在匈奴人‘萬物皆可成神’的信仰背景之下,在這個願意相信一塊石頭、一棵樹術,乃至是一片葉子、一株草都可以成神的群體之中,樓煩人決定信仰世世代代陪伴在身邊的長弓,也就沒什大不了的。



    說回眼前。



    折蘭人,算是郅都的老朋友了。



    準確的說,折蘭、白羊、樓煩這三個部族,和每一位駐守在漢北邊牆的守將,都算得上的老相識。



    ——折蘭、白羊、樓煩三部,被草原遊牧之民,乃至曆代匈奴單於,都稱之為‘單於庭鎮壓幕南的三駕馬車’。



    有這三駕馬車在,無論是那些不服匈奴單於庭統治的部族,還是某些居心叵測的個人、勢力,都必將屈服在單於庭的威壓之下。



    而作為匈奴單於庭鎮壓幕南的三駕馬車,這三個生活在幕南的精悍部族,當然不可能不和漢人打交道。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方便以後閱讀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第391章 戰鼓轟鳴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第391章 戰鼓轟鳴並對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