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七章 真的要修史了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王子虛 本章:第五九七章 真的要修史了

    大公六年七月十八日,大明京師應天府新城,大宗伯沈複專程拜見皇帝朱靖垣。

    在皇帝辦公室麵見了禮,沈複遞上了一份自己寫的奏疏:

    “陛下,臣以為應該修一份羅馬和泰西諸國史了。”

    朱靖垣聽了這句話就是一愣,主要是沒有意識到修史這件事情。

    然後就打開奏疏看了一下,沈複在上麵寫了修撰羅馬和泰西諸國史的意義。

    首先說明,羅馬和泰西諸國不同於大理和日本。

    其領土麵積廣闊,國家成分複雜,目前剩餘的人口數量眾多。

    關鍵是有了相對較高的文明特征,有一大批能夠管理社會且擁有編撰文獻能力的遺民。

    這些人短時間內不會全部消失。

    他們會留下很多記錄,甚至可能會出現民間版本的泰西通史。

    如果大明朝廷不修史,等同於將羅馬和泰西曆史的解釋權,放給了這些泰西諸國遺民們。

    他們修撰的曆史的態度未必會符合大明的政治立場。

    與其這樣,不如大明朝廷官方修撰一份羅馬和泰西諸國史,可以盡可能的簡略,但是可以表明朝廷立場。

    以後,禮部在文化宣傳方麵,能夠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參照。

    藝文部審查文藝作品時也能有一個標準。

    大明朝廷理所當然的目標,是將天下生活的其他族群,有選擇的納入大明的天朝體係。

    焚書、平墳、拆廟有助於推動這個過程,可以盡可能斬斷其根源。

    同時,給其他族群修史同樣有助於推動這個過程,蓋棺定論可以安撫現存的其他族群遺民的情緒。

    承認對方過去存在過的事實,同時營造融入進來是大勢所趨的共識。

    隨著其他族群移民的事實上逐步消亡,在後世逐步消減其他族群過去存在的事實的敘事。

    奏疏不長,內容非常的簡潔,表達的觀點也非常的明確。

    修史是朝廷的責任也是權利。

    泰西遺民太多了,文明程度顯然是比較高的,不能算是純粹的蠻夷。

    所以大明在這個方麵,也就沒辦法和對大理和日本那樣,迅速的把有能力留下記錄的人處理幹淨。

    多少都會留下一些文明的殘渣和痕跡。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應該主動出麵掌握解釋權,將這些殘餘痕跡倒向對朝廷有利的一麵。

    將有其他傾向性的觀念消除,讓社會普遍認知隻剩下官方口徑。

    然後官方不再提及這些事情。

    這些知識不會在任何實際的環境有實際的需求。

    最後讓世界上除了最為偏門的愛好者,沒有人再去了解這些事情。

    朱靖垣看著奏疏的內容,心中再次回想起了前世的各種觀點,某個網絡鍵政流派中曾經流傳過一句話:

    “曆史給皇羅的代號是拜占庭。”

    最初提出這句話的人,其內心的意思具體有多少,外人無從得知。

    但是卻可以對位體驗到很多的情緒。

    東羅馬後期選擇了希臘化,拋棄了羅馬這種整個文明圈絕對主導者的概念,成為一個與其他周邊國家並列的名叫羅馬的獨立國家。

    所以最後連羅馬這個名字都保不住,在滅亡之後被外人稱之為拜占庭國。

    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所在的那片地方最初的希臘名字。

    有點類似於後世的不被承認的政權,通常會用所在地稱呼其為“某某當局”的感覺。

    積極一點的有:苟安於君士坦丁堡,不能還於舊都羅馬城的東羅馬,不配被稱之為羅馬。

    消極一點的有:拋棄了羅馬文明,那你也就不再是羅馬了,隻能用首都所在的地方的名字稱呼。

    現實一點的有:自己的傳承斷絕了之後,自己死了之後,自己的曆史就隻能由別人來定義了。

    同類的情況還有曆史給季漢的名字是蜀國……

    在朱靖垣看來,正是為了不讓“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成為事實,不讓日本人來給天朝下定義。

    留下那個故意用外語音譯回來的侮辱性代稱。

    劉福通、朱元璋、洪秀全、孫中山……他們代代相傳著興複華夏中國的理想。

    才能有“山河焉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

    現在到了自己給羅馬和泰西諸國下定義的時候了。

    沈複說的有道理,這個定義還是要下的。

    否則就算是泰西移民不下,大明自己這邊有閑的讀書人也可能會去下。

    朱靖垣最終提筆批準了奏疏的提請。

    同時開始現場跟沈複討論,確定大明在這份曆史中的態度。

    首先當然是以神州為中心敘事,大明則是天下同時期唯一的正統天朝。

    然後是對羅馬的定義:

    “有相對成熟文明體係的海外族群。”

    大明認可羅馬是有“文明”的,但他們還不是特別的文明,明顯不如神州那的文明。

    對於羅馬的名字,既然已經事實上了解了,那就沒有必要繼續強稱大秦了。

    對於已經徹底死亡的對手,多少可以給予一些最基本的尊重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而且羅馬死絕了,泰西蠻族要負主要責任,羅馬自己作死和不爭氣負次要責任。

    但是與神州曆代王朝以及現在的大明都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羅馬道統徹底斷絕的時候,大明這邊是景泰四年,還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老農民。

    所以現在直接稱其為“羅馬”,其國人稱之為“羅馬人”。

    不稱“國”而直接以羅馬稱之,意為認可其在泰西大陸上具有近似的天下共主地位。

    畢竟大漢的時候,給對方下了很不錯的評語:

    “有類中國,諸國仰之如周京,居然大一統之勢。”

    但是,對於羅馬的奧古斯都、凱撒、英白拉多、巴西琉斯這些稱謂,絕對不能直接翻譯成皇帝或者副皇帝。

    羅馬的奧古斯、凱撒都等頭銜,跟神州的皇帝本來就不是一個性質,地位也有很大差異。

    首先,兩者幾乎是以截然相反的思路創造出來的。

    屋大維作為所謂的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其官方身份和職務仍然是第一公民和執政官。

    羅馬直到最後滅亡都沒有自己管自己叫“帝國”。

    從國號上看羅馬始終都是共和國。

    res publiana。

    因為在王政時代某些不好的記憶,關鍵是共和國的立國基礎的原因。

    羅馬的實際最高統治者都刻意規避君主的稱呼。

    凱撒表示我是凱撒,我不是君主。

    屋大維表示我不是要當君主,我絕對沒有想要當君主的意思!

    隻是元老院給我上了一個神聖的尊號叫奧古斯都,象征著我是共和國的宗教領袖。

    我還要帶著軍隊討伐蠻族,所以我是羅馬的軍事統帥,英白拉多。

    我還是凱撒家族的政治領袖,所以我繼承凱撒之名。

    總而言之,就是把一堆權力對應的頭銜,加到自己的身上,實施實際的君主統治。

    但是卻又不以君主稱呼,更加不能用萬王之王之類的稱呼。

    所以奧古斯都、凱撒、英白拉多等頭銜,隻是實際的君主身份的替代品和解構的結果。

    甚至可以以此懷疑,泰西貴族整一大串頭銜的習慣,就是羅馬人造的孽。

    神州的皇帝就非常簡單了,就是“是萬王之王和眾神之王”。

    萬王之王是它統治了所有的王,眾神之王是因為三皇五帝本來都是神仙,現在也被始皇帝給蓋過去了。

    所以神州的皇帝總結式的,我是所有君主的君主,是天下共主。

    所有的權力和榮耀都納入一個尊號之下,這個尊號是我自己絕對專有且具有排他性的。

    一個體係內絕對不允許有第二個人有相同和相似身份。

    羅馬的統領是解析列舉式的,因為我有這樣一個職務,所以我能夠擁有對應的權力,以及對應的身份。

    我擁有所有的最高職務,所以我是你們的最高領袖。

    我的這些職務和頭銜,也可以拿出一部分交給別人,因為本來就不是一個身份,而是一堆放在一起的頭銜。

    **時代以前,羅馬的大統領與神州的皇帝,實際職權在某種程度上有些類似。

    但是**時代之後,雙方的差距就再次拉大了。

    羅馬的那些最高領袖,最適合的稱呼應該就是“大統領”、“小統領”、“副統領”、“統帥”。

    這契合他們的實際地位,也貼近他們的頭銜本意,羅馬大統領的基礎就是軍事統帥。

    “副皇帝”讓大明人無法接受,副統領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他們的全稱也直接采用“羅馬大統領”、“羅馬人的大統領”等格式。

    羅馬的所有曆史,總體上作為一套專門的史書。

    從傳說時代開始記錄,直到東羅馬滅國。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1805》,方便以後閱讀大明1805第五九七章 真的要修史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1805第五九七章 真的要修史了並對大明1805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