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羽的欣賞與意外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醬油拌曆史 本章:第十一章 關羽的欣賞與意外

    公安城中這時本就兵力空虛,傅士仁又膽小怕事,若是江東大軍一旦兵臨城下,公安很可能會失守。

    而一旦公安失守,武陵、零陵二郡也岌岌可危。

    而那鎮守江陵的糜芳,

    哎,還是別提了。

    關羽是知兵且聰慧之人,這件事他本該早反應過來才是,但他先前當局者迷,一心隻想拿下襄樊二城,因此對此事沒有思慮太多。

    可如今細細想來,關羽隻覺得很多事都變得可疑起來。

    例如孫權本來為了防備自己,特意留呂蒙在陸口率重兵鎮守。

    但豈不料在這月初,呂蒙卻突然稱病,而孫權亦光明正大的召呂蒙回建業治病。

    往日中,關羽隻覺得這事無甚可疑。

    但這時想來,孫權一向對自己防備心深重,而且也深知自己一向忌憚呂蒙,

    哪怕呂蒙真的染病,又何須令一個病人受舟車勞頓之苦,大費周章的回建業醫治,

    還不怕泄露軍情,將此事廣而告之,就怕自己不知道似的。

    再之後,接任呂蒙鎮守路口的乃是一個書生陸遜。

    在這人接任後,還特地寫信將自己狠狠誇了一番,言辭極為謙恭,並表示願意為自己效力,令自己逐漸對東方放低了戒備。

    如今這種種想來,關羽隻覺得這越看越像驕兵之計。

    而糜暘明麵上在駁斥潘濬所言,實際上是在瘋狂暗示關羽後方兵力空虛,這一切都是孫權及呂蒙的詭計。

    其實在入關羽大帳之前,糜暘可直接將徐詳帶入證明他所帶來的消息真假。

    但糜暘卻考慮到了一點,那就是就算關羽相信了孫權即將起兵奇襲荊州,他真的會下定決心退兵嗎?

    答案是不會。

    曆史上曹操派去江東聯絡孫權的使者返回洛陽,帶來孫權密信,說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

    後曹操采納董昭意見,故意泄漏信中內容。

    曹操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

    被圍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關羽得信後,則進退兩難。

    所以其實在江陵失守之前,曹操就已經主動告知了關羽,孫權即將背刺他。

    但關羽為何不馬上退兵,及時回防江陵呢?

    一個原因是他不確定這消息的真假,覺得這是曹操的計策,他不舍得放棄即將到手的樊城。

    另一個更大的原因便是,呂蒙之前專門為其設下的驕兵之計在作祟。

    在江東諸將中,關羽忌憚的隻有呂蒙一人。

    曆史上關羽還不知道呂蒙是裝病,所以他覺得哪怕孫權真的出兵奇襲荊州了,

    沒有呂蒙那個名將統率大軍,“孫十萬”也是不容易打得下江陵、公安這兩座城池的。

    所以不如等到確切的戰報傳來了,自己再去做出決斷。

    因為隻要這江陵與公安這兩座城池能守一段時間,他就有足夠的時間從容退兵,

    這樣的安排,戰場的主動權才能一直在他手。

    曆史上關羽的想法是沒錯的,但他沒想到的是,呂蒙是在裝病,而糜芳與傅士仁二人,在麵對呂蒙親自率領大軍攻城時,直接就開城投降了,

    他等來的戰報是江陵、公安兩座城池不戰而降的消息,

    等來的結果是他手下的數萬一軍,幾乎一夜之間後路已斷。

    正是因為知道曆史上關羽的舉動,及其做出那種舉動的心思,

    所以糜暘在一開始沒有帶徐詳這個鐵證入內,

    而是在一開始故意先拋出震嚇眾人的消息,引得有人來反駁他,

    這樣他才能在接下來的解釋與抗辯中,逐漸提醒關羽一些之前被他所忽略的關鍵之事。

    至於為何不直接將徐詳帶進來,合盤說出孫權與呂蒙的謀劃,

    因為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關羽的性格頗為高傲,

    要是直接將徐詳帶進來,在眾人麵前說其一直被呂蒙設計耍的團團轉,關羽應該會心情不美麗。

    雖然關羽可能不會太過在意這點,但為尊者隱,糜陽主動為關羽考慮到了這點。

    如果在自己的提醒下,關羽還不能自己醒悟過來,他中了呂蒙的詭計,那到時候糜暘隻能事急從權,再讓徐詳說出全部一切了。

    在有著這種心思的情況下,糜暘在提醒關羽後方兵力空虛後,他偷偷觀察著關羽的臉色。

    他見關羽先是想到了什一般皺眉,而後臉上浮現思索之色,在浮現思索之色之後,他的臉上終於浮現了明悟之色。

    看到這一幕,糜暘心中深深舒了口氣。

    武聖就是比他那便宜好爹好帶,一切一點即通。

    就在糜暘偷偷觀察關羽的時候,關羽久在戰場中鍛煉出來的敏銳感覺,令他察覺到了糜暘的目光。

    而糜暘在發現關羽,發現了自己觀察他的目光後,他微笑著對著關羽坦然一拜。

    看著糜暘的這番作態,又想起方才糜暘話語中特地加重語氣的那五個字,

    關羽瞬間明悟糜暘的良苦用心。

    這小子,果如大王所說聰慧異常呀,

    其父與其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在明白了糜暘的良苦用心之後,關羽對糜暘的觀感直線上升。

    一個根正苗紅,聰慧且又懂事的後輩,哪位長輩會不喜歡呢。

    糜暘的暗示,關羽的明悟,這一事隻有這兩個人才知曉,潘濬自然不知。

    他見自己連續提出兩個詰問皆被糜暘所反駁,臉上一時間有些掛不住,

    他潘承明可是名傳荊襄的大才,今日見識豈能不如一孺子。

    在最後,潘濬提出了一個他自認為糜暘絕對無法反駁的疑問來,

    “前將軍在先前出兵北上之前,就已經在沿江各處設置了烽火台,並派遣斥候來回巡查,若是江東有所意動,沿江斥候豈會無有所報?”

    潘濬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帳內許多人的深思,

    就連已經信了糜暘所言七八分的關羽,也對此事感到十分疑惑。

    他之前設烽火台,置斥候,就是他防備江東設的最後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若是孫權真的在醞釀起兵事宜,按常理來說,那些沿江的斥候不可能一點消息都沒傳出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糜漢》,方便以後閱讀糜漢第十一章 關羽的欣賞與意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糜漢第十一章 關羽的欣賞與意外並對糜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