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醬油拌曆史 本章:第三百六十八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

    三長製真正出現在曆史上的時間,本來應該是數百年後的南北朝時期。

    隻是糜暘是穿越者,所以他可以將這個製度提前數百年拿到當世來用。

    當然糜暘還知道許多種優秀的製度,隻不過製度要因時製宜。

    任何跳出時代發展規律的改革,那無疑是在作死。

    例如王莽。

    三長製無論是從哪方麵來說,都十分適合當下的情勢。

    最重要的是,隻要在梁州上下實施三長製了,那糜暘就能將梁州的人力,物力都收歸州府。

    也隻有在達到這一點的情況下,糜暘才能一步步實現他心中的政治藍圖。

    而之所以糜暘不自己在眾臣麵前提出來這個製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現在是梁州之主。

    主君是帥,需要做的是居中裁決,需要做的是穩定大局,而不是親自下場與大臣肉搏。

    另一個原因便是,他要進一步提拔麾下的心腹。

    可是盡管不是讓自己親自提出來這個製度,但是相應的後手,他都已經親自安排好了。

    看著一眾朝他下拜的心腹,聽著他們口中讓自己實行三長製的言語,糜暘的臉上流露出笑容。

    但是他並沒有馬上開口答應。

    他將目光看向了就坐在他下首的一個人。

    漢征北將軍、漢中太守、大漢外戚——吳懿。

    以上的種種身份,奠定了吳懿在梁州顯貴的身份。

    單單以身份而言,他的地位明顯高於法邈等人。

    除此之外,吳懿久鎮漢中,在漢中郡中也頗有威望,特別是在漢中的世家豪族之中很有聲望。

    任何政治改革,都需要明麵上的體統,這是政治上的潛規則。

    現在身為梁州文臣之首的法邈已然勸說糜暘實行三長製,那按照這種潛規則來說,糜暘還需要吳懿的支持。

    盡管現在吳懿的支持對梁州實行三長製一事,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糜暘還是希望能盡量將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一些。

    這也是他昨晚找吳懿談話的原因。

    在法邈等眾人向糜暘下拜的時候,高台上所有人的目光都已經聚集在他的身上。

    或許之前鄧艾的行為還有人猜測是糜暘背後授意的話,法邈等人的出拜進言則是直接坐實這一點。

    不過隻要糜暘一刻未開口答應,那那些極力不想三長製實施的官吏,心中就總抱著一些希望。

    而在糜暘的注視之下,高台上的所有人都順著糜暘的視線,將他們的目光轉移到吳懿的身上。

    見此情形,吳懿臉色大變。

    糜暘的目光帶著審視,那眾多官吏的目光則帶著請求。

    或許糜暘隻是想詢問他的看法,但無疑的,那眾多官員卻將希望都放在了他身上。

    是呀,若說現在還有誰能讓糜暘有所顧慮的,那不就是吳懿了嗎?

    可是麵對著眾人的目光注視,吳懿急的頭上都冒出一些冷汗。

    他是地地道道的世家出身,按常理來說他應該與那眾多官吏是同一陣線的。

    隻不過這時吳懿心中一直在回想著,糜暘對他說的話。

    原本他一直想不通的事,結合此情此景,卻好似有了些脈絡。

    糜暘昨晚所說的話,出自儒家經典《孟子》一書中。

    身為世家子弟的吳懿,當年他開蒙後繼續深造時學習的便是這本書,所以他很清楚那句話的原文。

    他也很清楚,孟子為何會寫下這樣的一篇文章。

    因為在那個時代,士人最高尚的節操便是重義。

    所以糜暘昨夜才會對他問道:“你難道忘記士人之義了嗎?”

    在當世義有很多種理解。

    隻是在此情此景,再結合儒家大賢孟子一直推崇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綱領,吳懿就不難猜出糜暘口中的義,具體指的是什。

    是那個任何儒家士子都會背,卻又被大多數儒家士子拋到腦後的“民為貴”呀!

    正如之前的吳懿一般。

    可是在當世,又豈止是他忘記了這一點呢。

    那些向他投來請求目光的官員,難道他們就不是士人,難道他們就不曾忘記嗎?

    世道本濁,他隨波逐流難道是錯的嗎?

    當將一切都想明白了的時候,吳懿沒有理會那眾多官吏投來的熱切的請求目光,他緩緩抬起頭,然後用不解的眼神看向糜暘。

    吳懿的這個舉動,倒也出了糜暘意料之外。

    隻是糜暘隨後的眼神卻不再對吳懿有詢問的意思,相反他的目光漸漸轉變為堅定。

    今天這件事他一定要辦成!

    兩道眼神在空中無形的碰撞,察覺到糜暘堅定意圖的吳懿,心中卻越發不解了起來。

    以糜暘如今的身份,他隻要繼續安分守己的墨守成規,那東海糜氏遲早會成為大漢頂流的世家。

    而他糜暘,則會成為大漢最炙手可熱的大臣。

    糜暘想得到這些很簡單,可以說是唾手可得。

    隻要他對一些事,視而不見,並且加入其中就好。

    可是無比尊榮,舒適安逸的生活他為什不選擇去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反而要來做這一種容易引起世人極大爭議,容易引起士族巨大反感的事呢?

    這對他的將來,沒有一點好處。

    對於這點,吳懿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他還想到,若今日高台上的事情傳揚出去,陛下與丞相又會怎看待他呢。

    可是就在吳懿想到這一點後,他好似明白了糜暘為何會如何做。

    今日糜暘的做法,好像當年的陛下呀。

    當年劉備入主益州時,在一開始益州士族對益州換了個主人並沒有太大的不滿。

    畢竟對士族來說,換主人乃是常態,隻要不觸碰他們的利益就好。

    但讓益州士族沒想到的是,劉備入主益州後,他卻對益州的現狀感到十分不滿。

    “士大夫多挾財勢,欺淩小民,使蜀中之民思為亂者,十戶而八。”

    因為十分厭惡劉焉、劉章父子主政時優柔寬縱士族的作風。

    也為了讓益州的民眾能過上一個好日子,在劉備的授意之下,五位大才合力創作出一部《蜀科》。

    那部嚴厲的法律一經頒布,立刻就在益州引起軒然大波。

    《蜀科》的指導思想便是“先理強,後理弱”,何為強,何為弱,天下人皆知。

    因為《蜀科》的頒布,益州士族對劉備入主益州開始深深不滿,並不斷明暗施加阻力,想讓劉備半途而廢。

    可是讓一眾益州士族感到失望的是,當他們如此做的時候,還不等劉備做出反應,那位一向以溫和待人秉性著稱的諸葛亮卻率先舉起了利刃。

    一位位世家豪強人士倒在鮮紅的大漢旗幟下,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的庶民被解放出來。

    當時的阻力不可謂不大,但劉備與諸葛亮這對君臣,卻在這一點上無半點妥協。

    沒有他們當時的堅持,便沒有如今的益州大治,也沒有近幾年來的數場大勝。

    聯想到劉備與諸葛亮往日的作風,吳懿不由得臉露無奈。

    陛下與丞相又怎會因為今日之事怪罪糜暘呢?

    他們皆是糜暘之師,糜暘的作風正是承襲於他們。

    他們與糜暘同是,那不肯與渾濁俗世同流合汙的真正士人呀。

    隻是糜暘相比於陛下和丞相,他的行為更為果決。

    怪不得,糜暘會那受陛下與丞相的青睞。

    怪不得,自己始終得不到陛下的信任。

    既非同道,何談信任?

    無奈之色稍縱即逝,想通一切的吳懿在眾人目光的注視下站起身來。

    他慢慢朝著糜暘走去。

    吳懿的腳步很沉重,但他卻知道他必須要在眾人麵前做出一個抉擇。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糜漢》,方便以後閱讀糜漢第三百六十八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糜漢第三百六十八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並對糜漢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