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用得著捧起,用不著丟棄,這是公理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火之虎vvvv 本章:第139章 用得著捧起,用不著丟棄,這是公理

    這條天然分界線上,有著無數雄關,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太行八陘(xing)。

    一條太行山,一部華夏史。

    從愚公移山,到懸車束馬窬太行(yu),到晉冀豫……

    無數英雄兒女,在這條山脈上,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故事。

    太行——華夏的脊梁!

    河南處在河北的這三個半府,大都在太行山山脈地區,境內嵩山峻嶺連綿。

    衛輝府的淇縣,一樣是這樣的地貌。

    提起淇縣,很少有人聽過這個名字,若是說起了另一個名字,卻堪稱是人盡皆知!

    朝歌!

    淇縣就是殷商故都,就是那個號稱“大都無防”,紂王自焚處的古都朝歌……

    這淇縣,有一個被百姓們喚作孫老官的致仕官員。

    卻是那前監察禦史,崇禎朝轉福建道監察禦史,後升為四川布政使參政,分守川南道……這可是三品的封疆大員。

    此人,正是孫徵蘭(zhi)。

    孫徵蘭給淇縣留下了很多遺產,玉皇閣、文昌閣、關帝碑……都是他捐獻的。

    按理說這樣的一個致仕老官,在民間聲望又很好,本該安享晚年才是。

    然而,孫徵蘭卻很是忙碌。

    他在自己老家——處於太行山區的南陽村,修了一座超過規格的府邸,很多形製都是皇室專用,然後又召集流民,訓練士兵。

    此時,淇縣官府已經掛起大順的旗幟,為了掩人耳目,孫徵蘭將練兵處放在了一處四麵懸崖,頂部平坦的峭壁上。

    然後,他高調的四處行走,遍尋懸崖題詩刻字。

    將外人的視線,都吸引到自己身上。

    (後世的淇縣,研究明史者都有一個繞不開的名字——扯淡碑!

    也就是“泰極仙翁脫骨處。”

    就是那個疑為崇禎,又疑為穿越者的“再也不來了”……

    這泰極仙翁,與孫徵蘭交往甚密。

    孫徵蘭留下的詩句中,泰極仙翁曾多次出現。

    在明末清初的這段時間,孫徵蘭曾帶著自己訓練的義勇,多次與當地知縣菜鳥互啄,甚至一度控製淇縣。

    未幾,清兵入關,雙方鬥過一場,孫徵蘭大敗,遂遁入深山,終生不再複出。

    他死後十幾年,他的侄孫孫振仍,才出來做官,曾參與平定吳三桂,康熙打“馬上風”葛二蛋的時候,孫振仍負責整個大軍的糧草守備。)

    ……

    “萬幸,萬幸!”

    “蒼天保佑啊!”

    “列祖列宗在天有靈啊!”

    聽聞皇帝從京師逃脫,直奔河南而來,孫徵蘭欣喜莫名。

    他當官的時候,雖然不是兩袖清風,官場接受的陋規,卻也大都捐給了淇縣。

    這些年來,修建各處亭台樓閣,已經耗幹了他畢生積蓄。

    等崇禎十五年,他返回家鄉時,已經沒有多少銀錢了。

    當時局勢越發的緊張,他在老家——易守難攻的南陽村,修建了一處簡陋的二進院落,準備待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時候,接皇帝南下,以充為行宮。

    身為禦史,又曾做了一地主政官,對於朝堂的鬥爭,孫徵蘭知道的清清楚楚。

    他明白,若是正常路徑,朝臣是不會允許陛下南下的。

    所以,他一直都在等機會。

    身為清貴的監察禦史,又曾做了管兵的參政。

    按照孫徵蘭的推算,大明就算難以挽天,最少也還能支撐五六年時間。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崇禎絕不上吊》,方便以後閱讀我崇禎絕不上吊第139章 用得著捧起,用不著丟棄,這是公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崇禎絕不上吊第139章 用得著捧起,用不著丟棄,這是公理並對我崇禎絕不上吊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