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8章 朱棣定都北京的緣由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火之虎vvvv 本章:第 1238章 朱棣定都北京的緣由

    然而……

    當一貫被他看不起的朱由檢,都將他打成了喪家狗的時候……

    倉皇難逃中,多爾袞才明白,自己差了朱家人太多,太多……

    對於永樂大帝,多爾袞莫名的崇拜起來。

    甚至,就連做夢,也經常夢到自己就是那永樂大帝座下的一介將軍……

    多爾袞站在船頭。

    腳下運河靜靜流淌。

    他知道——

    腳下的這條運河,是成祖皇帝當年花費偌大的力氣,雇傭民工疏通的。

    原本的大運河,因為海平麵下降,地下水位不斷變深。

    再加上大運河南端的淮安——揚州段,海拔大都在10米左右。

    北端的天津段,海拔也在10米左右。

    唯有中間的山東段,海拔普遍30米以上。

    大運河的整體地形,就像是一個紡錘。

    兩端低,中間高!

    地理的落差,加上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中間山東這一段的運河,已經名存實亡了。

    到了元朝之時,運河徹底無法承載航運的便利。

    尤其是山東這一段,更是淤積處處,有了“七十二淺灘”的稱謂。

    (也就是臨清——徐州段。)

    若要經由大運河運糧,需要在這一段棄船走陸路。

    沿途八轉,在水路、陸路之間來回倒騰。

    就山東境內這一段,都需要走了一百七十餘陸路,才能抵達衛河,自此歸入運河,運抵北京。

    沉重的糧食,經由陸路轉運,自然耗費巨大!

    雖然元朝至正年間,以壽張尹韓仲暉的建議,自東平安民山鑿河至臨清,引汶水絕濟水,疏浚大運河。

    屬之衛河,為轉漕通道,名曰“會通”。

    也就是修繕了海拔最高的會通河這一段。

    但是!

    元朝疏通的運河,岸狹水淺,不能擔負重載。

    因此,終元朝一朝,以海運為多。

    雄才大略的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遂花費巨大代價,疏通運河。

    不要說朱棣不知道海運的好處!

    在現代社會以前,海運是無法抗衡夏秋季節台風的風險的。

    朱棣以天子之尊親守國門,那是萬萬不能有了這大的漏洞的。

    一旦被人抓住這個時間,大舉進攻。

    缺糧的問題,就會導致明朝的失敗。

    因此,朱棣必須要疏通運河,解決糧食的危機。

    而同時,漕運帶來的北方經濟發展,也是永樂這做的原因所在。

    不管是朱棣定都北京也好,還是疏通大運河也好。

    都是再下一盤全局的大棋——用大基建,帶動北方的發展。

    因為明初的南北雙方,已經差別很大了。

    殘暴的元庭,使得江北人口大減。

    明初時期,不但江南經濟已經徹底超過北方,人口更是數倍與北方。

    朱棣定都北京,實際上也有利用都城所在,帶動北方發展的意思。

    如果沒有朱棣的這些舉措,南北分裂,是必然的的。

    永樂九年,宋禮奉命帶領三十萬民工,承辦疏浚之事。

    在永樂大帝的絕世光輝下,永樂一朝的文官武將們,名不見經傳。

    他們都被朱棣的絕世風華,給映襯的黯淡無光。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崇禎絕不上吊》,方便以後閱讀我崇禎絕不上吊第 1238章 朱棣定都北京的緣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崇禎絕不上吊第 1238章 朱棣定都北京的緣由並對我崇禎絕不上吊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