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先滅國者竟是它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隨雲逸 本章:第763章 先滅國者竟是它

    趙括是真的沒有想到,剩下的齊、楚、秦三國,最先倒在他手中的,既不是被自己視為唯一對手還有著數十萬兵力的秦國,也不是僅剩一郡之地,不堪一擊的齊國,而是還有著廣袤領土和兵源的楚國。

    沒辦法,在悄然間,楚王調集了足足二十五萬大軍,試圖跟趙國決一死戰。

    隻是,楚王這邊還沒有出發呢,其行軍計劃便已經擺到了趙括的案前。

    麵對楚王的自取滅亡,趙括的答複隻有一句話:“應戰。”

    於是,李牧帶著趙韋和周騏,領兵二十萬來到了楚王預設的戰場,跟楚王來上一場“勢均力敵”的決戰。

    不是趙括不舍得給李牧更多的兵力,實在是李牧隻想要那多,甚至一開始的“喊價”中,李牧隻要十萬大軍。

    十萬對二十五萬,這著實有些離譜了。

    更離譜的是,聽到李牧這個“喊價”的眾將,包括老將田單、樂毅以及新將周騏、孫崮等人在內,都覺得很合理!

    見狀,趙括就差罵粗話了。

    人家王翦足足要了六十萬大軍才拿下的楚國啊喂,你現在跟我說十萬大軍就能搞定?

    人家李信和蒙恬可是帶著二十萬大軍都沒能拿下楚國,甚至還被連斬了七都尉,堪稱大敗啊!

    不過,要說驕兵必敗,其他人或許會,可李牧也真的會驕兵嗎?

    還有田單、樂毅,這樣的老將,也真的會產生誤判嗎?

    不由得,趙括也是反思了起來。

    說起來,李信之敗就很蹊蹺。

    不僅是戰鬥過程十分蹊蹺,對於主要將領的處置結果更是蹊蹺。

    先說這戰鬥過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的內容是: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翻譯過來,就是李信和蒙恬各領大軍,分東西兩路進攻楚國(荊)。

    一開始,都很順利,攻平與、攻寢,都“大破”,顯然是斬獲頗豐,才能冠之以“大”字;

    緊接著也沒問題,破了鄢郢之後,兩軍合兵一處。

    可緊接著就不對了,大軍已經到了城父了,下一步不就是壽春了嗎,怎就被“隨之”了?

    啥叫“隨之”?

    尾隨之意也。

    啥叫尾隨?

    很明顯不是楚軍尾隨秦軍進攻壽春,而是壽春的楚軍尾隨秦軍。

    換言之,秦軍在城父之後,莫名其妙地撤退了!

    為啥撤退?眼看勝利就在眼前,怎就撤退了?

    秦王肯定沒下令,否則史書不會隻字不提。這樣的春秋筆法寫來的撤退,顯然是並不光明的撤退。

    結合後世的猜測,極有可能大軍是孤軍深入被斷了糧道才被迫撤退的。

    可明明楚軍已經被“大破之”了,而且還要防禦壽春,還有能力將秦軍的糧道斷絕嗎?

    而且,李信和蒙恬即便對上老將王翦稍有不如,但也算是一時的名將了,怎會如此輕易被“大破之”過的楚軍給斷了糧道?

    這也就算了。

    偶爾的失誤也不是不能理解,但離譜的是,秦王對敗軍之將李信的處理,曆史上居然隻字未提。

    而從之後其滅韓、滅齊的任命來看,這一慘戰,似乎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在秦國朝堂和軍隊中的地位。

    要知道,秦國以法治天下,即便是秦王也無法公然包庇有罪之人。

    更別說最重視法的軍隊中了,即便是有秦王的包庇,戰敗的李信也很難繼續在軍中立足,更別說繼續率軍行滅國之事了。

    除非,這次的戰敗,其原因不在李信。

    再結合恰逢滅楚之時昌平君的謀反,一條合理的猜測便形成:李信和蒙恬的大軍已經迫近壽春,準備一舉拿下楚國了,而在郢陳的昌平君卻是忽然起兵反秦,攻占郢陳,切斷了李信和蒙恬軍的後路。

    糧路被斷,李信和蒙恬的大軍也隻能撤走了。

    最可能的結果是,李信以主將的名義讓蒙恬先走,然後自己率軍阻擊壽春出擊的楚軍,這才被楚軍連斬了七名都尉。

    即便腹背受敵,李信卻也依舊帶著大軍回到了秦國,而且還保存了蒙恬所部的力量。

    這樣一來,戰敗本就不是李信的責任,身為主將,李信還主動承擔殿後的責任,這樣的主將愛那個,誰還能苛責什。

    秦王對李信依舊信任有加,李信依舊能在軍中頗有威信,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這些都是一家之言。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從長平之戰開始》,方便以後閱讀從長平之戰開始第763章 先滅國者竟是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從長平之戰開始第763章 先滅國者竟是它並對從長平之戰開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