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難纏的風濕

類別:未分類 作者:洞庭賒月 本章:第47章 難纏的風濕

    晚上吃完飯後,陳瑾主動收拾了碗筷,母親也將沒吃完的飯菜收拾起來,之後就一直錘著右側肩膀。

    陳瑾過來關心地問道:“媽,怎了?肩膀不舒服?”

    母親說:“老毛病了,一變天就酸痛,天氣預報說明後天降溫,有雨,看來是真的了。上午還好好的,傍晚開始整條胳膊都酸痛使不上勁。”

    陳瑾知道她那是多年的老風濕了,而且村有這個病的人很多,尤其是五六十歲以上的女性,多少都有點風濕。

    南方濕氣重,加上母親多年的勞苦得了這個病症,輕的時候隻是一條胳膊酸痛,嚴重的時候都抬不起來,連梳頭發都麻煩,還帶著全身多處關節疼痛困重。已經治了很多年,想過很多辦法,但總是反反複複,時好時壞,有時候甚至都不知道好轉了是治療的效果,還是天氣轉晴轉暖的原因。

    風濕病在中醫屬於痹症範疇。《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也就是風、寒、濕邪乘虛侵入人體,在經絡中流注從而形成痹證。

    風、寒、濕氣屬於外感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之中的三個。人體患病,一般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內因是由於正氣不足或處於虛勞狀態,也就是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身體自我調控能力不足的時候,再感受外來的致病因素。如體虛的人淋雨吹風受寒就容易感冒發燒,在高熱環境出汗多就容易頭暈中暑,吃過多高熱量難消化的食物就容易上火鬧肚子等,而身體健壯的人經曆這些卻可以安然無恙。

    人在正氣不足或虛勞狀態下感受風寒濕邪就容易得風寒濕痹,其中感受的風氣偏勝的稱為行痹,主要表現為痛無定處,遊走移動;寒氣偏勝的稱為痛痹,一般痛點固定,劇烈疼痛為主,得溫痛減;濕氣偏勝的稱為著痹,位置也比較固定,酸楚而困重。

    陳瑾母親的風濕痛三者兼而有之,濕氣偏重,這與南方氣候,以及她長期與水打交道有關。而且她的體質也比較複雜,本來就身體瘦弱,腸胃不好,為了改善生活,從年輕時就積年累月地幹著重活累活,如今快五十歲了,氣血又大不如從前,加上最近幾年哥哥總是和她慪氣,情誌鬱結也很厲害,哥哥外出打工,她又擔心他被別人帶壞……

    自從上了大學,陳瑾不是沒有考慮過要給母親好好調理一下身體,隻是病情太複雜,她實在無從下手,何況她如今也隻是初入中醫的門,還在門檻附近徘徊呢。

    不過,既然已經學了些針灸,怎也得給母親治一治了,哪怕治不好也要試一試。陳瑾經過和母親商議,決定使用溫針灸。

    雖然母親是整條手臂都酸痛,但比較明顯的還是外側,也就是在手三陽經上。陳瑾首先給她右側手三陽經五輸穴中的三個主治“體重節痛”的腧穴三間穴、中渚穴、後溪穴紮上針,隨後又在肩部找了三四個疼痛最為明顯的部位,不問穴位紮了幾針。

    這種不問穴位,以痛點或病灶點作為針刺點的地方被稱為“阿是穴”或“天應穴”。阿是穴數量和位置不固定,從廣義上來說,可以理解為身體任何一個疼痛點、反應點、敏感點或病灶點,都可以稱為阿是穴。所以現在很多人認為針灸很簡單,哪兒疼紮哪兒就行,但這是很膚淺的理解,用這個方法針灸治病雖然也有效,效果往往不穩定,投機取巧和碰運氣的僥幸成分很高。

    更為嚴謹高效的阿是穴定位使用方法是經過思考和辯證的,絕不是哪兒疼就紮哪兒那樣簡單而膚淺。例如治療闌尾炎有一個特效的奇穴叫做“闌尾穴”,位於小腿外側足三穴下約一寸(有的資料寫兩寸)的位置,急性闌尾炎發作時,隻要點按闌尾穴就能緩解疼痛,針刺配合一定手法以及搭配其他穴位可以較快地根治闌尾炎。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女醫捫心錄》,方便以後閱讀女醫捫心錄第47章 難纏的風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女醫捫心錄第47章 難纏的風濕並對女醫捫心錄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