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五十五、一見良翰誤終身【求月票!】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陽小戎 本章:五百五十五、一見良翰誤終身【求月票!】

    從星子坊那邊回到潯陽坊,一條長街正好經過監察院。

    歐陽戎輕車熟路的在監察院門口的早餐攤子上,買了兩塊金燦酥脆的油麻餅。

    “小郎君,不用給銀子,包括前麵的賬,那位小娘已經付過了,她還墊了一兩碎銀,說是隻要你來吃,就從中扣去,若不再來了,就送俺們。”

    歐陽戎動作頓了下,遞銅板的手掌收了回去。

    “哦,好。 ”

    他麵色如常的點頭,轉身走人。

    走了沒幾步,在街角緩緩停步。

    歐陽戎回首,看了眼早餐攤子。

    沒想到女史大人已付過了。

    記得往日他和容真過來吃,都是先記著賬,因為她總忘帶錢,而歐陽戎又時常“囊中羞澀”。

    每次都是等他發了月俸,再過來結賬……

    歐陽戎目光越過早餐攤子,落在攤子後方那座略顯寂靜的監察院上。

    等妙真她們隨胡夫走後,監察院算是空下來了,除了幾位留駐女官。

    看了會兒監察院的門,並不見某道冷冰冰宮裝少女身影從中快步走出。

    歐陽戎轉身離去,沿著長街走向江州大堂。

    她應該是在嬸娘生辰禮那兩日悄悄付的。

    說起來,那會兒,二人還是“好同僚”的關係。

    雖然親自結賬有些不太像女史大人身上從不帶錢的風格,但又……很符合她性子。

    相處時,總是冷冰冰拒人於千之外,但很多事,容真又總是會提前想,提前去做,默默去做,也不主動宣揚,也不告訴別人。

    而歐陽戎答應過她的事情,她好像也是悄悄記在心,平日卻和沒事人一樣,從不催促。

    但是某人最後若是沒做到,女史大人總會以“生不可理喻的悶氣”、“頂著張欠錢臉”等形式提醒他。

    歐陽戎突然想起,當初好像還答應過女史大人,以後若是升遷到了洛陽修文館為官,在皇城應龍門那邊,與她傍晚一起下值,可以夜遊洛水,或去白馬寺請香。

    這事,容真心中肯定是記得的……

    隔著油紙,新餅有些燙手。

    歐陽戎回過神來,換著手拿它,一個人津津有味的啃吃起來,沿著長街走向江州大堂。

    他一襲儒衫走在鬧街上,身旁沒有六郎等公裝隨從,除了俊臉日常吸引做生意的大嬸大娘和逛街的小姐們遊離的視線外,沒有引起什格外關注。

    就和普通郎君一樣。

    但也是讓街道兩旁固定攤子的大娘們覺得比較熟悉的路人郎君了。

    因為經常見他來監察院門口的早餐攤子買吃的。

    偶爾身旁還跟著一位臉蛋漂亮卻冷冰冰的矮個少女,似是監察院的小女官……

    這一來二去的,再加上這張大娘大嬸最愛的清瘦臉龐,自然就熟悉了。

    但她們和街上行人們見到歐陽戎的裝扮,大多以為他是州學讀書的監生,或是匡廬山內某座小書院的學生。

    至於更多的細節,就再難看出了。

    人之一世,都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人,熟悉的街角經常碰見,擦肩而過,記住了臉龐,卻從未打過交道,到後來某一天,見不到了,不知去向,也始終不知底細。

    大夥都在忙碌自己的事。

    或許正如裴十三娘所言,男兒臉俊麵白,確實難以將他“高看”,不令人浮想聯翩就夠不錯了。

    另外,潯陽城內,見過刺史歐陽良翰真容的人並不算很多。

    並不是這位年輕刺史不夠平易近人。

    這個時代又沒什大熒幕啥的,哪怕有大場合能見到,大夥隻能用肉眼去瞧。

    若是上一次東林大佛慶功大典沒有臨時解散,而是照常進行,倒是能讓不少潯陽百姓瞧清楚這位名震江州的年輕刺史尊容……

    除此之外,對於這種大貴人大官人,在潯陽百姓間就隻能是口口相傳的相貌特征了。

    歐陽良翰上任之初,倒是有不少從江州大堂傳出來的小道消息,說這位長官是個俊郎君。

    但市井百姓們茶餘飯後聊天時,除花癡小娘、懵懂少女外,大多當它有兩三分誇大。

    而且,但凡是有點排場的出行,歐陽戎大多是低調坐在馬車內,很少去騎高頭大馬張揚過街。

    但並不意味著他脫離了市井百姓。

    餅香麵香與雞鴨臭味交融的長街上,歐陽戎咀嚼新鮮烙餅,默默前進。

    每日東市的肉價、米價、鹽價,還有西市

    布料價、金銀價,他都了如指掌,比大多數潯陽百姓知道的全麵。

    像此刻這樣,歐陽戎早上一有時間經過,都會逛一逛,或攤前停步,問一問。

    “明府,您來了!今日有早。”

    江州大堂,已有上早班的官員來回忙碌。

    歐陽戎剛邁步進門,燕六郎就迎了上來。

    燕六郎探頭瞧了瞧歐陽戎背後,發現他是孤身一人,也沒意外。

    藍衣捕頭抱拳稟告:

    “明府,李魚、方抑武求見,他們說,是十三娘讓他們來的,您吩咐過。”

    “帶去正堂,本官換身衣服,六郎每天這早來,辛苦了。”

    歐陽戎路過燕六郎身邊,把額外多買的那塊油麻餅塞進他懷中,飄灑而去。

    燕六郎忍不住看了看自家明府背影,咧嘴笑了下,剝開油紙,啃起熱餅,小跑跟上。

    其實對於歐陽戎為官風格的轉變,一直跟在身邊的燕六郎,感受才最為明顯。

    記得在龍城的時候,明府風格大刀闊斧,事必親為,喜歡與老百姓打成一片,經常就地視察,在龍城百姓麵前露麵,嗯,收了不知多少醃蘿卜。

    那時候,龍城百姓們還給明府取了“蘿卜縣令”的外號。

    可來到了潯陽城,明府卻突然換了另一種風格,像是整個沉浸下來了一樣。

    減少了當眾露麵的次數,行事都很低調,更多的是像今早這樣一個人默默逛了早市來上值。

    起初燕六郎以為是當時有王冷然等不懷好意的敵人在,明府在低調蟄伏。

    可是後麵王冷然和衛氏的人都被明府一一“熬死”。

    到了現在,刺史位置易之,江州大堂全都是他們的人了,江州之地的權力也都掌握在了明府手中。

    可明府依舊保持這副低調少露麵的作風。

    燕六郎起初不解,還問過明府。

    他記得,明府當時隻回答了一句:

    “潯陽城和龍城縣不一樣,治理一州和治理一縣之地也不一樣,一縣與一鄉之地更不一樣。”

    燕六郎記得自己當時腦抽,多問了一嘴:“那治理一國呢?”

    明府當時走在前麵,好像是笑語了句:

    “這可不興治啊,不顧硬要說的話……”

    燕六郎聚精會神,本以為明府會來一句書上常說的什“治大國如烹小鮮”,卻沒想到,他笑語過後隻丟下寥寥四字:

    “大象無形。”

    燕六郎當時一知半解,這些日子,他反複揣摩。

    直到雙峰尖大戰後的這段日子,他遵循明府定下的規矩,墨守陳規的主持城中事務,親自上陣,發現民生恢複的極快,兩月時間,潯陽城愈合了大佛事件的傷疤,恢複了往日繁華,甚至更勝以往。

    而潯陽城內,近來漸漸興起一片讚揚之音,讚揚任上的年輕刺史不愛折騰,長治久安。

    雖然很多百姓都不曾見過年輕刺史的麵,但都能確切感受到他上任之後,官府“事少”了很多,而天下鬧的沸沸揚揚的造佛事件,明明江州也是主角之一,有一尊東林大佛要落地的。

    可直到後麵“東林大佛”都莫名倒塌了,等待雷霆風暴的眾人,始終不見年輕刺史有什折騰的活計,忍不住麵麵相覷。

    這就像是孩童們在冬天堆的雪人倒了,任由它融化,各回各家,無事發生一樣。

    毫不折騰。

    硬要說它“懶”,似乎也成立,但要說喜不喜歡這樣的刺史和官府,那肯定喜歡,巴不得如

    此。

    這下子,江州刺史的風評瞬間發酵,就連遠在揚州的百姓們都開始耳聞,知道了江州有一位為女帝建造大佛都沒怎勞民傷財的“不折騰刺史”。

    燕六郎徹底心悅誠服。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不是吧君子也防》,方便以後閱讀不是吧君子也防五百五十五、一見良翰誤終身【求月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不是吧君子也防五百五十五、一見良翰誤終身【求月票!】並對不是吧君子也防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