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後處分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太清妖道 本章: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後處分

    永隆二年,臘月初三。

    卯時正,洛陽思恭坊。

    各家王府,在這一刻,同時緩緩打開府門。

    一名名穿著紫色蟒袍的宗室王族,牽著高頭大馬來到府門外,然後翻身上馬。

    韓王李元嘉率先而行,後麵跟著霍王李元軌,舒王李元名,魯王李靈夔,滕王李元嬰,嗣鄭王李敬,嗣鄧王李炅等人。

    過彭王府玉龍苑門前,李元嘉皺眉看向敞開的大門……李絢並沒有從麵出來。

    隻有一身黑衣的李筆上前,拱手將一本手本遞給李元嘉。

    李元嘉拿起手本看了一眼,眼中立刻流露出無比的驚訝之色。

    他點點頭,將手本還給李筆,然後看了後方一眼,這才繼續前進。

    其他宗室親王,嗣王,還有郡王,路過彭王府的時候,都好奇的看向李筆。

    今日皇帝大朝,身為嗣彭王的李絢必然參加,但是今日該出現和諸王一起前往紫薇宮,但是,他卻沒有出現。

    今日之事太重,就算是生病,隻要不是病的走不動道,該出現的也得出現。

    但李絢就是沒有出現。

    這讓人不免有些好奇,李絢今日究竟是有什事情,竟然連麵都不露。

    還有李筆給韓王李元嘉的手本麵,究竟寫了什,能讓宗室之長的韓王不再在意。

    很快,諸王便已經來到了定鼎門大道。

    長街之上,火把高舉,長槊鋒利。

    無數五品以上的官員從四麵八方匯入到前行的行列之中。

    中樞朝中,洛州雍州,宗室親郡,地方刺史。

    皇帝封禪泰山,光是地方刺史就密密麻麻的來了上百人。

    更別說還有原本散落各方的十六衛大將軍,將軍,中郎將,地方折衝都尉等等。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天津橋南。

    過天津橋,入端門,最後來到了承天門下。

    然而,這一刻,所有人都驚呆了。

    赫然就見承天門下,一排七人,全部身穿紅衣金甲,麵色冷肅的站在承天門前。

    禁衛大將軍裴行儉,右金吾衛大將軍薛孤吳,左衛大將軍薛仁貴,右衛大將軍李絢,左監門衛大將軍高侃,右領軍衛大將軍李謹行,右屯衛大將軍孫仁師。

    一共七位大將軍,全部一身的紅衣金甲,手按刀劍,一字排開,麵色冷漠的看向朝中文武百官。

    這副陣勢,別說是他們了,就是劉仁軌和李顯都沒有見過。

    一股沉重的壓力,立刻就撲麵而來。

    甚至有的人因此而站立不穩。

    要知道,如今整個大唐,一共就九位大將軍。

    左驍衛大將軍史暕,檢校左武衛大將軍權善才正在安西四鎮,率軍和西突厥廝殺。

    大唐有十六衛,但大體保持在八位十六衛大將軍之下。

    如今再加上一位禁衛大將軍,正好九位。

    兩位在西域廝殺,如今在洛陽的七位大將軍,今日全部都在此處。

    以前,皇帝大朝,守在宮門前的,是左千牛衛大將軍王及善和右金吾衛大將軍薛孤吳。

    但王及善調任大理寺卿之後,便成了右屯衛大將軍孫仁師和右金吾衛大將軍薛孤吳。

    像眼下這樣,朝中七位大將軍同時集齊的局麵是真的很少見。

    禁衛大將軍裴行儉,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

    左衛大將軍薛仁貴,檢校代州都督。

    檢校右衛大將軍李絢,任邏些道安撫使。

    左監門衛大將軍高侃,檢校遼東都督。

    右領軍衛大將軍李謹行,檢校任昌州都督。

    這些朝中的大將軍,遍布大唐天南海北,若不是這一次皇帝封禪,他們也很難聚集在一起。

    尤其今日,竟然一起在諸臣抵達宮門之前,便齊齊鎮守,必然是皇帝授命。

    甚至若不是今日大朝,恐怕這多位大將軍守衛宮門,朝臣恐怕難免會多想什。

    宗室諸王的目光,卻是不由自主的落到了李絢身上。

    怪不得今日在玉龍苑沒有看到李絢出來,原來是他已經提前收到了詔命,提前來到了承天門。

    也怪不得韓王李元嘉會如此詫異。

    看李絢一身紅衣金甲,恐怕他今日是不會以嗣彭王的身份站立在諸王之中,而將以右衛大將軍的身份,站立在諸位大將軍之中,甚至他的位置還要稍微靠前。

    起碼是在左監門衛大將軍高侃,右領軍衛大將軍李謹行和右屯衛大將軍孫仁師之前。

    七位大將軍在列,承天門上下,所有軍方將領,從將軍到中郎將,再到地方折衝都尉,全部恭順低頭。

    就在這時,承天門轟然打開。

    內侍少監範雲仙快步走了出來,目光肅然的看向群臣,手拂塵一擺,高聲喝道:“永隆二年,臘月初三,皇帝早朝,群臣朝見。”

    “臣等領旨,陛下萬壽無疆。”

    ……

    李絢神色肅穆的走在諸衛大將軍之中,一身紅衣金甲,右手放在腰間黑鞘劍柄之上,眼神漠然。

    前方是左衛大將軍薛仁貴,身後是右監門衛大將軍高侃。

    諸衛大將軍之中,李絢的年齡是最小的,但也無人敢於輕視他。

    這些年,大唐平定吐蕃,雖然所用物力財力不少,但人力軍力,卻是相比要少上許多。

    關鍵原因便在於李絢對論欽陵幾無敗跡,軍士損耗都在最少。

    有了這一點,征召新卒,戰後撫恤,都已經降到最低。

    最關鍵是,他還成功的平定了吐蕃,最後落入朝中的財富遠超人們的想象。

    正是因為如此,軍中,尤其是在西線和吐蕃有過交手的將領,對李絢都無比的佩服。

    不是他們沒有猜疑過李絢的戰術,而是李絢每隔幾天,就會有奏章送入皇帝手中。

    皇帝偶爾會將這些東西與諸將分享,但更多的,是自己藏於內閣。

    讓其他人想要摸透李絢的底細都難。

    乾元殿就在前方,李絢神色鄭重起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詞條老不正經》,方便以後閱讀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詞條老不正經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後處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詞條老不正經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後處分並對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詞條老不正經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