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之藝

類別:未分類 作者:東籬子 本章:領導之藝

    對入世後的中國來說,投資國內產業的國外資本往往有著較成熟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資深人才為後盾,這便給了國內各個行業以機會。作為領導者,認真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借鑒對方經驗,聘用對方人才,必將有利於企業的發展,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因糧於敵”。

    另外,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的彩電、冰箱和電視機大戰中,本來頗有勢力的一些大企業,由於長期推行低價政策損失了大量利潤,最後給企業的經營管理造成了一係列困難,甚至麵臨重組和破產。因此企業的運營,商業運作必須講效率。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兵貴勝,不貴久”。

    決策行動拖延的時間越長,相應的管理費用就相應增加,時間成本就越高。同時,由於時間上的延識,失去先機,將丟掉市場,形成連鎖反應,損失慘重。

    企業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不遺餘力地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誰先研發成功,並及時把它投放市場。滿足市場需求,誰就會控製市場,爭得主動。“貨貴及時”,所以,速度是企業命運攸關的重要因素。

    □果敢決斷霸業天成

    作為一名領導者,果敢決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爭得了時間,爭得了一切。

    朱元璋在應天建立戰略根據地後,提出基本國策為: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此一決策對明朝初年的鞏固與展起了重大作用。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是老朱升為朱元璋謀劃的。朱升提出的戰略,集政治、軍事於體,用非常精辟的語言,準確、全麵、深刻地指明了朱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戰略方向。朱元璋聞言大喜,全盤納了這個戰略。

    高築牆,首先是指要有一個強大和鞏固的戰略根據地。

    戰爭是人力、物力的較量,人力、物力的來源離不開牢固的方補給。因此,能否建立一個強大鞏固的戰略根據地,就係到朱元璋的部隊能否在元軍和群雄割據勢力的包圍中站腳跟,求得發展,至少是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朱元選擇應天及周圍地區作為戰略根據地來“高築牆”是比較當的。一是應天與淮右連成一氣,唇齒相依,朱元璋及其要將領和謀士多是淮右人,下級軍官與士卒也大多來自這地區。立應天,淮右為本,大部分將帥、士卒為保衛家鄉戰,無疑可以激發參戰的熱情,對穩定軍心十分有利。二應天臨江依山,周圍多丘陵,地形十分險要,是東南地區軍事重鎮,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應天,可瞰製江淮和北。三是應天及其周圍地區經濟發達,物產豐富,支持戰的潛力十分巨大。朱元璋對建設戰略根據地給予了極大的注,在采納朱升的戰略以後一年多的時間,他在自己的力範圍邊緣地帶所采取的軍事行動,都是從穩定、鞏固應的需要出發的。爾後,對應天本身的城防也進行了大力加。後來,朱元璋就是在應天以固若金湯的城防,抵擋住了自己強大得多的陳友諒的10萬舟師。在統一戰爭的全過中,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一直沒有受到嚴重的外來威,又為戰爭提供了極大的支持。這都說明朱元璋在建設強的、鞏固的根據地方麵是非常成功的。

    高築牆,也是指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支武力量不是僅僅用來防衛的,主要的是用來主動進攻的。其,建設一個穩定、鞏固的戰略根據地,其本身就包括了必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否則,在群雄割據勢力的包圍之,任何根據地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戰略根據地的穩和鞏固,首要的、關鍵的條件就是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武裝量,才能保障政治、經濟和其他建設順利地進行。其二,朱元璋及其將領謀士們並不是鼠目寸光,安於現狀,滿足既利益而無遠大抱負的領導集團。朱升的戰略之所以很快被元璋采納,是因為朱元璋早就有欲圖大計、平定天下的遠抱負。那,建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的根本目的,就不僅是為了滿足保衛根據地,更主要的還是為了滿足戰略進的需要。

    廣積糧。朱元璋占據的江淮地區盛產糧食,按理說糧食應該成為一個問題,為什還要廣積糧呢?元末的江淮自災害十分嚴重,而且次數較多,持續的年頭又長,使這個倉變成了缺米之倉。許多勞動群眾連自己都吃不上飯,哪還能拿出糧食來支持起義軍呢?麵對這種狀況,朱元璋製了“且耕且戰”製度。他任命元軍降將康茂才為都水營田,由其負責興修水利,要求做到高地不怕旱,窪地不怕。接著下令各部隊都要在駐地開墾荒地,種植糧食,並且下章程,規定以產量的多少來決定賞罰。要求各部隊的生除了供給自身的需要外,還要做到有存糧。經過幾年的努,終於使朱元璋徹底改變了缺乏糧草的局麵。他的部隊豐足食,對戰鬥力的提高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且耕且戰”實際上就是屯田製度,並非朱元璋獨創,而是由來已久。但這一製度被朱元璋運用得如此徹底,如此全麵,如此持,解決了如此龐大的軍隊的糧食所需,支持了如此持久的一戰爭,可以說在朱元璋以前的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緩稱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己方獨立元的政治色彩,最大限度地降低元王朝對己方的關注程,避免或大大減少過早與元軍主力以及強勁諸侯軍隊決戰可能性,從而有利於保存自己,積蓄實力,求得穩步發。為此,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對小明王保持臣屬關係,使的是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的是紅巾軍的紅色戰旗,連鬥口號也不改變。朱元璋擔任的職務,從江南行省平章到後的吳國公,都是小明王敕封的。直到消滅陳友諒,北方紅軍也失敗以後,他才稱吳王,但發布文告,第一句話還寫“皇帝聖旨,吳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屬,免得人注目,遭受打擊。元王朝苦於力量不足,隻能對目標、影響廣的自立政權首先實施重點打擊,光這類政權就有四個,根本顧不上對付朱元璋這類附屬於某一政權的勢。朱元璋正是抓住了這種有利的客觀形勢,加強擴展地,壯大力量,成為統一戰爭的主宰者。緩稱王不是不稱,關鍵在於選擇有利時機。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軍事形勢對朱元璋集團十分有利:北麵的宋政權已經存實亡,即使反目,也已不足為慮。元軍主力在與宋軍的戰中大傷元氣,又陷入內戰之中,無力南進。反元陣營中力最為強大的大漢政權已經被朱元璋消滅。東麵的張士誠屬驚弓之鳥,處於明顯的劣勢。四川的明五珍安於現狀,沒有遠圖,構不成大的威脅。依據這種客觀形勢,朱元璋憑廣闊的版圖、強大的軍隊,公開表明自己的政治意圖而自為王是非常適宜的。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一個非常英明正確的宏決策,它引導朱元璋集團從勝利走向勝利。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就在徐達統領北伐大軍攻克山東的凱聲中,朱元璋在應天登上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善於根據現狀判斷,果敢決策,是萬事成敗的關鍵。

    □李嗣源馬不停蹄朱友貞喪身亡國

    五代時期,後唐軍在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大敗後梁軍,抓後梁軍統帥王彥章,後梁的主力部隊隻剩下大將段凝所統率的支生力軍。後唐國君李存勖對眾將說:“段凝現統率大軍駐紮河上,嚴陣以待我軍,諸位有何妙計?”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孫子兵法在現代的應用》,方便以後閱讀孫子兵法在現代的應用領導之藝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孫子兵法在現代的應用領導之藝並對孫子兵法在現代的應用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