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提前出現的袁某人

類別:未分類 作者:坐等升值 本章:第二百四十一章 提前出現的袁某人

    第240章 提前出現的袁某人

    天啟皇帝比他弟弟崇禎的唯一強點的地方或許就是有那一點自知之明,雖然不多,但至少還能稍稍做一點隱藏。

    比如當他發現重建三大殿中會有很多貓膩的時候,他用了最為質樸的方式,親自主持了重修三大殿的工程,並因此被史書記錄了木匠皇帝的稱號。

    盡管這做確實幫大明節省了很多銀子,據說超過千萬兩白銀,但也可以看出這位還是有著老朱家一脈相承的秉性,做事太過直接。

    所以當他聽懂孫承宗謀劃的時候,這位年輕的皇帝並沒有第一時間給出認可或者直接操辦的命令,而是稍稍沉吟後讓孫承宗退下。

    孫承宗的這條計劃對於皇帝來說無疑是有利的,但天啟很清楚這做無異於玩火。士紳、勳貴、各方勢力在如今的大明朝已經明顯有了勢大反欺主的架勢。

    換了嘉靖皇帝複生,或許還有可能把這些人玩弄與股掌之間,天啟可不認為自己有嘉靖帝那水平。

    當禦書房隻剩下天啟皇帝一人的時候,他這才重新拿起書案上的幾份台南報紙,仔細閱讀了一遍,這才悠悠的歎了口氣。

    ————————

    走出禦書房的孫承宗也沒有再去兵部關注遼東局勢,從戰略層麵來說,他其實已經看出了遼東敗局已定。

    之所以沒有跟皇帝說,倒不是他不盡心,而是他很清楚說了也解決不了問題,甚至還有可能讓年輕的皇帝在憤怒之下做出衝動的事情來。

    經略與巡撫不和,這事擺明了是將帥不和的局麵,與武器裝備、後勤補給和兵員素質都沒有關係,從決策層開始的不和幾乎可以預判戰爭的走勢。

    如今王化貞這個巡撫才是掌握遼東局勢的關鍵人物,畢竟他掌握了最大的兵權,手有兵權,決策影響力才更大。

    熊廷弼的策略也談不上有多高明,早在沈陽和遼陽失陷之前,這熊蠻子靠著他的一根筋策略倒是可以壓的後金喘不過來氣。

    可是時移世易,後金早就試探出了大明的虛弱,如今正是兵峰最盛的時候,下一步除了伺機決戰之外,似乎就不會再有其他結局。

    孫承宗的判斷依據不能說毫無道理,至少也算是順利預判出了原本的遼東局勢。他很清楚朝廷這的財政支持能持續到什地步,所以他是最希望能采取一切手段讓大明擁有緩衝期的人。

    與曆史上的情況不同,那會兒的孫承宗還沒能在皇帝那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並且大明的財政也不支持他的決策,所以他隻能換一個遼東將門和東林群賢能夠接受的固守方案來穩固朝局。

    按照他的預測,建立關寧錦防線至少可以在幾年內確保後金不會突入關內,借著這樣一個緩衝期,重新梳理朝政、財政以及京營,大明隻需幾年休養時間便能與後金一戰。

    可事實卻是他低估了人性的貪婪,遼東將門和東林群賢用事實告訴他什叫貪婪無度,每年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兩白銀的遼餉還沒離開京城就會被漂沒大半,剩下的是遼東將門吃骨頭,流下的那口湯可很難喂飽數萬遼兵。

    本時空有唐人出現,這就給了孫承宗另外一個解題思路。不管真假,至少人家唐人確實做到了以寡擊眾,而且還是零傷亡全殲數萬倭寇,這一點是誰也不能否認的。

    因此孫承宗所作的一切其實都是在給徐光啟排除外部幹擾,盡可能的讓各方勢力都陷入到內鬥或者其他事情中去,讓他們無暇關注練兵並且偷偷仿製唐人武器的徐光啟,算起來就有點孤注一擲的感覺了。

    大明朝堂上其實是沒有蠢貨的,哪怕史書上把很多官員都描述的十分愚蠢,但那並不意味著人家就真的那般蠢笨,蠢笨的人也根本考不上科舉,也沒辦法在大明官場存活。

    唯一的解釋就是各方勢力都在觀望,原時空很多勢力一開始是在觀望,不希望陷入各方爭鬥之中。

    加上大明在遼東屢次失利,這才會有很多勢力和人選擇在後金身上投注,加速了大明的滅亡。

    事實就是到了天啟元年這個時間節點,哪怕是晉商在張家口的生意也並沒有做的如後世史書描述的那般誇張。

    晉商隻是為了求利的商人,又不是善財童子,後金固然能給他們帶來利益,但前提是這個利益要持續穩定。

    後金在遼東鬧的很大,但他們實際收入可沒有預想中的那多,尤其是喬羽從沈陽城帶走了大量人口和財物,這就導致了後金在拿下沈陽城和遼陽城的時候,實際收益要比曆史同期砍了一大半。

    少了收入就意味著後金的支付能力出現了問題,加上晉商正在謀求南下去台南開辟第二條商業渠道,重心的轉移也讓他們對於遼東市場並沒有原時空那般重視。

    更為致命的還是唐人在東港的開拓讓遼東多了一個窗口,很多原本沒有機會涉及遼東貿易的南方海商開始入局,這就導致後金會拿出不少錢財來通過東港這個窗口采購他們急需的糧食和鐵器,反倒是花在晉商身上的錢財又會減少很多。

    孫承宗是傳統

    儒家人,對於商賈天生就有反感,所以在謀劃整個遼東的時候,難免就會忽略這方麵的因素。

    實際情況就是東港在短時間內迅速繁榮起來,後金、蒙古人、朝鮮人以及大明商人很快就開始在東港進行起了多方貿易。

    山東、天津等地的商人也借由海路直接出發東港,而不是像原來那樣選擇去旅順或者幹脆沒辦法介入遼東貿易。

    這其實就有一個一直被忽略的問題存在,那就是在唐人出現之前,鎮江(丹東附近)、旅順這兩個地方也是遼東海貿的集散地。

    隻是沒有唐人的武裝保護之前,這要是大明的官員在掌控,要就是被後金掌控,缺少一個第三方來公正市場,這就導致能來這兩個地方做生意的人隻能是與二者有著密切關係的大商人。

    大商人固然能一次性運輸很多商品,但大商人的數量不夠多,貿易品類比較單一,加上明朝方麵多少會有些管控或者盤剝,這條海路其實一直都沒能繁榮起來。

    有了唐人之後就完全不同了,不說唐人會給那些招募的流民開工資,讓這些原本就一無所有的流民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間接的帶動起了底層消費。

    就是唐人與後金之間在沈陽城下的戰鬥,雙方‘可能’存在密約,以及雙方之間直接開放通商的態度,都能看出這就是唐人習慣玩的所謂自由貿易港。

    這個套路直白又實用,對於大明的商人來說,隻要給唐人繳稅,唐人就用他們的信用來擔保商人們在東港的安全,甚至一些貿易規則也能確保買賣雙方得到一個公平交易的機會。

    其次就是這做對於大明商人來說還減少了‘通敵’的風險,至少大唐與大明之間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否定態度,雙方現在關係很曖昧,在朝廷正式下文書之前,雙方的貿易不會有官員來阻攔。

    這一點是任何一方獨自開辟貿易航線都無法做到的,大明的地方官一來畏懼唐人海外名聲,二來朝中有人幫忙打招呼,能和唐人有關聯的都是大士紳家族,關係網遍及整個大明,可不是地方官敢隨便招惹的。

    孫承宗看出了唐人的重要性,但並不是因為商業,而是覺得唐人作為一方豪強可以幫忙牽製後金。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900人從1620開始》,方便以後閱讀900人從1620開始第二百四十一章 提前出現的袁某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900人從1620開始第二百四十一章 提前出現的袁某人並對900人從1620開始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