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才剛剛離開外籬城,就收到了圍攻金城的大軍喧嘩鼓噪的消息,粗粗了解緣由後,歎息一聲,下令將屯於台城之內以備長期堅守的糧食調撥過去救急。
但軍心已然難以挽回了。
三月初十,行至江乘縣的他得知數百梁軍趁著諸營鼓噪、士氣低落的機會,趁夜潰圍而出,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這個消息讓人且喜且憂。
喜的是梁人確實堅持不住了,兵力也從來沒上過兩千,打到這會已然油盡燈枯。數百人突圍,最終能有百十人活下來就不錯了,而且傷兵還不能帶走,對圍攻日久的趙胤而言也是一樁軍功。
憂的是軍隊士氣不行,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是得大力整頓一番。
這幫人打了這久,也算是經曆過苦戰了,好好調教一下,湊合拿來堵截還是可以的。
金城事了,王導又想起了宣城。
他終究有些不放心,於是在馬車上提筆連寫了三封信。
一封信遣人送往南中郎將、江州刺史王彬處。
王彬帳下義從督護雷明之前攻取了石城,正水陸並進,追襲梁人而去。
雷明之弟雷典任尋陽郡司馬,與周光一同攻皖口,不克。梁人南渡宣城後,他們全麵退守,以鞏固尋陽郡為主。
至於合肥,大抵是放棄了。目前隻有太守何充帶著數千兵在堅守,短期內幾無可能有援軍而來。
比合肥更靠北的鍾離已經陷落了。
王導也不想追究到底是城破陷落還是投降淪陷,沒意義。最主要的原因難道不是梁軍飲馬長江,偷渡襲擾,而淮南大軍次第南調?糾纏細枝末節沒有意義。
王導打算讓王彬抽調江州大軍加入近在咫尺的宣城戰場,快速平定江南的亂局,然後看看有沒有機會增援江北。
他當然知道武昌諸葛恢不太穩當,但事已至此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拆東牆補西牆是無奈之舉。
第二封寫給蘇峻。
他還想再勸一勸此人。北朝不可能給他高官厚祿,隻有留在大晉,他才有價值,才能得到更多、更大的好處。
第三封信則寫給山遐,送信之人更是王導親族、王敦嗣子王應……
而此時的宣城縣外,已然大軍雲集。
劉超沒有親來此處,宣城內史陶馥接替了指揮。
說是大軍,其實不過兩萬人出頭罷了,分成三個軍寨,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圍攏過來,至於西麵則是廬江(今青弋江)。
城東為陶家軍,人數最多,超過八千。
城北還是陶家軍,不過卻是秣陵陶氏的分支宛陵陶氏,一共七千兵。
城南則是許氏、葛氏兩家合兵五千餘。
不是湊不到更多兵了,而是丹陽、吳興還在大戰,晉廷連入援的會稽、吳郡兵馬都抽調過去了,不可能往這個戰場分派多少人手。
司馬衝部亦不在,因為山越宗帥後裔祖氏煽動叛亂,他硬著頭皮上陣,帶著五千人南下鎮壓。
山遐的兵馬則沿著廬江挺進,先鋒一部進至宣城縣以西區域。
很顯然,他們是想在廬江以西集結,先與梁軍隔江對峙,穩住陣腳,然後再發動進攻。
梁軍方麵,宣城縣內塞了四千人,基本都是紀氏丁壯。
城外屯有潰至此處的錢氏、孫氏雜兵三千多,外加約兩千梁軍,其中騎兵六百餘。
雙方在三月初五首次接觸。
紀氏立功心切,主動進攻,為賊人所敗。
晉軍首戰告捷後,也沒急著進攻,開始紮下營壘,直至今日。
老實說,梁軍有點耽擱時間了,但紀氏隻想舉宣城歸正,卻不敢主動向東深入三吳地區,雙方意見難以統一。
直至今日,一切爭論都停止了,因為晉人主動在曠野中列陣邀戰。
很顯然,他們不想攻城,更可能想趕緊打完回家。
正好,梁軍也不想攻寨,更不想拖到濕熱的梅雨季節。
雙方不約而合,在宣城縣東的一處平曠原野之中展開了會戰。
紀世和之子紀成揀選了三千兵陳於正中,錢氏、孫氏殘部位於左翼,一千四百氐羌兵位於右翼,稍稍居前,令整個陣型並不是那平直,而帶著些右凸。
對麵的陶家幾乎傾巢而出,七千人組成了一個厚實的錐形大陣,正前方三四百人皆身強力壯之輩,大盾鐵鎧、長槍勁弓,顯然是精銳。
三通鼓聲響起之後,雙方幾乎沒什試探,很快便進入了接戰狀態。
敵軍鋒矢箭頭部分直麵紀家最精銳的部曲,甫一交戰,殺聲震天,鮮血噴湧。
紀世和與郭誦二人立於城頭,縱覽整個戰
場。
“郭將軍,還不將鐵騎派出?”紀世和是真的沒打過仗,一上來就催促道。
“兩軍步卒剛剛交兵,氣力未衰,死傷不重,如何派出騎軍?”郭誦直接回絕了,更不想給他講如何打仗。
紀世和隻能繼續看著。
唉!老三家的稚奴被人擊倒了,還活著嗎?他若是死了,我該怎見三弟啊。
曹癩子跟我家四代人了難得的又勇武又忠心之輩,方才好像中流矢了?莫不是死了?
這殺得也太慘烈了!
紀世和的臉已經白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養了多年的部曲啊!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