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占官
看完坊市後,整個四月邵勳都在宮中休養生息,每日除練武外,便偶爾處理幾份政事堂送來的不決之務。
政事堂新設,本身處在磨合之中。
三位平章政事之中,劉閏中被戲稱為「點頭平章」,蓋因譏刺其出身能力聲望不足,時時附和匯禕羊曼二人。
匯禕在麵對羊曼時,也有點弱勢的味道,不過不像劉閏中那般沒自信。
總體而言,三人之中羊曼略占上風,但也受到匯禕的肘,很多事情得商量著來,不能再像王衍時代獨斷專行。
邵勳采取靜觀其變的態度,處於一種相對超然的仲裁者狀態。
四月底時,父親越發糊塗了,竟連他都有點不認識了。
鑒於這種情況,邵勳開始提前做一些準備。
四月最後一天,他在麗春台召見了侍禦史姬瑜汴梁度支都尉司馬溫毅,
「姬卿可還在讀書?」邵勳問道。
「閑時便讀。」姬瑜答道。
「當了侍禦史後,沒那多空閑了吧?」
「下直回家後,臣手不釋卷。」
邵勳有些佩服,又有點無語。
曹魏時興起的這項製度,你說是科舉吧,它不是,因為它允許在職考試,而且起點比較低,一開始不需要你完整地掌握四書五經,通二經就可以當官,雖然是最低級的九品官。
你說它不是科舉吧,又有點像,因為太學國子學學生每兩年考一次試,通過後就有可能補官。
其實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這個姬瑜太猛了啊!
出身涼州,少時就有神童的名聲,被張駿提前訂為女婿。涼州歸國後,姬瑜十一歲入太學,十三歲通一經為太學弟子一一他當時多半已不止通一經。
十五歲通二經為高都縣博土,十七歲通三經為左尚署丞,去年他十九歲,試通四經,
彼時邵勳在東巡途中,親筆勾選他為從六品侍禦史。
明年若試通五經,不得給個從五品職官?過了啊。
這項製度設計之初,其實就沒考慮過天才人物。別看那會已是魏文帝時期,國家算是安定了,但土人對經典的掌握不好與後麵朝代比的。
明清時寒窗苦讀的做題家跑到這會來考試,幾乎是降維打擊。
邵勳和土人接觸很多了,知道他們肯定是讀書的,對經典也有相當程度的掌握,但日常時間不可能像明清時期讀書人那樣全撲在書本上。
他們要交際,要辯論,要行田,要打獵,要遊山玩水,要熟悉莊園管理,甚至還經常被雜學分散精力一一談論詩賦樂章書法繪畫陰陽天文地理甚至醫理貨殖
兵事可是土人交際的重要一環。
哪有那多時間讀聖賢經典?所以考起試來錯誤不少的。
但這個姬瑜實在太猛,他不怎遊山玩水,也沒有莊園需要打理,可雜學其實學得不少,曾經和人辯論自古以來的樂章,滔滔不絕,把人得啞口無言。
太學生去洛陽西苑行獵,馳馬奔射,這廝無一缺席。
在高都縣任博士帶學生,時不時讓學習好的人領讀,自己和當地結識的胡人去山中打獵。
就這「荒廢」學業,他還是這能考!
我能說什?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不過好在試通五經就已經到頭了,不然真的頭大。這項製度,還大有改進的餘地,紅利都讓前麵幾批的人占去了。
「卿明年試經?」邵勳問道。
「自是要試通五經的。」姬瑜回道一旁的汴梁度支都尉司馬溫毅忍不住看了他一眼,臉上滿是佩服。
他入的是汴梁國子學,還是半道入的,目前試通三經,得授正八品文職武官。
而這個入學名額,是他父親在秦州討平叛亂,建立軍功後得到的一一溫毅乃溫嬌庶子,今年十九歲,母河內畢氏。
對他而言,通三經已經是不得了的成績了,明年通四經毫無把握,蓋因其日常處理運兵事務,忙得腳不沾地,下直後或假日還有各種遊藝交際,根本沒時間準備。
他相信姬瑜一樣很忙,但這人就能擠出時間溫習典籍,還有信心試通五經,真是牲口。
不過沒關係,他和姬瑜走的不是一條道。
「溫卿明年可要試經?」邵勳不再問姬瑜了,轉而看向溫毅。
「臣會試經。」能不能過是一回事,考還是要考的,最關鍵的是不能讓陛下看輕。
「不錯。」邵勳說道:「朕靜候佳音。」
溫毅心下一緊,完了。
陛下這說搞不好到時候要看他的卷子,若是錯題太多,可就難看了。罷了,得好好溫習下功課了。
「太學國子學每兩年試經一次,為國輸送賢才。少則二三十,多則六七十,已不容小視。」邵勳說道:「你等平日大可相聚,傳授下經驗。同一年試通的,自有一份交情,可多多來往,結為誌同道合之土,可明白?」
「是。」二人齊聲應道。
總算明白今天召見他們的目自的了,合著是要他們籠絡太學國子學出身的官員,互相親近啊。一旦形成規模和習慣,興許以後攀談起來,就不再純以地域家世論官了,因為他們身上還多了另一層標簽:太學國子學。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