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彝族,唯有感佩

類別:未分類 作者:錢鈞華 本章:五十一、彝族,唯有感佩

    彝族是直過民族,當初來的時候他們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都比較落後,還停留在刀耕火種階段,用火燒林子的方式開荒,灰燼作肥料,耕種苦蕎等糧食作物。這種耕種方式,土地大多隻能維持三年時間。三年後,土地失去肥力,彝族同胞就會丟棄舊土地去新地盤開荒,然後舉家搬遷。他們搬到一個新地方,會再來一次大燒荒,取灰燼作肥料,粗放式耕種,廣種薄收。這樣狀況一直延續到2005年。



    帶著平安經的神奇光環,帶著山溪唱和餘韻,帶著大畢摩誠摯祝願,我們跟隨沙玉中驅車下山,前往永春村委會。



    沒曾想,那樣一個頗具時尚感的花園人家就是村委。倘若沒人領路,我會以為跑錯了地方。永春村委會太像大城市的街心花園。



    永春村委主任接待我們。主任名叫錢國繁,納西族人,2010年調任此處任村委會主任。



    悉心聽錢主任作介紹:永春村有14個自然村,1019戶人家,4082人,有納西族、僳族、彝族,其中人數最多的是納西族,其次是僳族,彝族人數最少。



    按照地域分布,納西族一般住在山下,僳族住在半山腰,彝族住在山頂。



    階梯式排列並非偶然,民族習性略見一斑。



    彝族有4個自然村,200多戶人家。過去彝族人家不多,沙玉中家是最早的彝族住戶。曆史上不斷有彝族人從涼山遷徙過來。那時政策比較寬鬆,可以說沒有什障礙,隻要想遷徙到此,隨時都可以。



    彝族之所以遷徙到這,聽彝族同胞講,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涼山那個地方自然條件較差;二是涼山那個地方以黑彝為主。遷徙來的都是白彝,在那沒有自己的地盤。我們維西的自然條件相對來說要比那好些。



    彝族是直過民族,當初來的時候他們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都比較落後,還停留在刀耕火種階段,用火燒林子的方式開荒,灰燼作肥料,耕種苦蕎等糧食作物。這種耕種方式,土地大多隻能維持三年時間。三年後,土地失去肥力,彝族同胞就會丟棄舊土地去新地盤開荒,然後舉家搬遷。他們搬到一個新地方,會再來一次大燒荒,取灰燼作肥料,粗放式耕種,廣種薄收。這樣狀況一直延續到2005年。



    2005年以後,政府不再允許隨意燒荒種地。彝族同胞麵對新情況咋辦呢?他們隻能改變原來的遊耕民族習性。政府因勢利導,在2005年到2007年的兩年時間出台了一係列政策,規定隻要是在此地定居下來的,每戶人家能享受政府提供的3萬元安家落戶費。有了這筆費用,彝族同胞就定下心來在此定居不再到處尋找家園了。到了2010年,過去遷徙來的彝族村民已全部定居。政府還有另一條規定,就是誰開墾的土地歸誰家;誰種的糧食,包括其它農作物、藥材、果樹等也都是歸誰家的。有這些落實到位的物質保障,以及有政府監管的政策保障,彝族村民對政府越來越信任,最後是完全相信政府能保護他們。



    一般來說,彝族家族內部事務都不需要政府操心,他們有自己的族長以及有自己獨特的調解方法。沙玉中就是政府任命的鍋底塘自然村“村長”,同時也是彝族人的族長。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彝族村落漫記》,方便以後閱讀中國彝族村落漫記五十一、彝族,唯有感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彝族村落漫記五十一、彝族,唯有感佩並對中國彝族村落漫記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