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論周平安的心理陰影麵積(12400字)
陸嚴河扛票房這件事是怎說起來的?
回想一下,好像就是從《三山》開始的。
那部電影,第一輪放映的時候,就賣了八千多萬,之後幾次重映,總票房已經過億。
雖然他隻客串出演了十五分鍾,但是,當時整部電影都是圍繞陸嚴河那十五分鍾的表演來做了重點宣傳。
之後,《暮春》在國際獲獎和“天台告白”的營銷活動之下,賣出6億多的票房。
《榮耀之路》開啟超長點映,其實就是參照北美的“小規模放映”,用“限製上映影院數”保上座率,從而保住排片,拉長宣傳戰線,用北美頒獎季的暴光來一點一點地收票房,最終長達五個多月的上映期,日票房最高也就是破千萬,最低的時候,每天幾萬元,但最終票房卻破了2億。
再之後,就是《情書》,《情書》也是因為找到了一個能夠引起社會共鳴的營銷點,再加上國際獲獎的噱頭,賣出了超過10億的票房。
實際上,陸嚴河“扛票房”這個名頭,更多的是來自他在文藝片領域的表現,而不是商業片。
而他這個名頭扛得這瓷實,更是因為商業片賣座是應該的,文藝片賣座才是奇跡。陸嚴河卻能一直複製奇跡。
滿打滿算,《熱帶雨季》是陸嚴河的第四部文藝片。
靈河一直在宣傳營銷中強調,《熱帶雨季》是文藝片,票房不是第一目標,能夠拿幾千萬票房,就足以回本大賺,這樣的轟炸式宣傳下,很多人都形成了《熱帶雨季》進入國慶檔,確實隻是想要“喝點湯”而已的印象。
可是,如果它又是一部《暮春》和《情書》那樣陰差陽錯踩準了社會性議題、掀起全民討論的電影呢?
現在有多少觀眾會因為看到陸嚴河,選擇相信他的品味,走進電影院去看一部電影?
這是誰都無法預測的。
因為陸嚴河的基礎盤,很難測量。
而就在《熱帶雨季》上映的前一天,電影打出了他們宣傳戰中的王炸——
導演黃天霖和電影中的母親秦淑蘭出現在了央台的一檔訪談節目,聊起了馬來西亞華人們的“前世今生”。
當年先祖為什會去馬來西亞。
現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對於祖國又是什樣的認知。
大家在一代代的傳承中,為了讓中華文化能夠傳承下來,做了多少努力。
最後回到電影。
《熱帶雨季》講的就是一個非常尋常的、在馬來西亞生活的華人家庭的故事,和中國大陸萬萬千千的家庭故事一樣,同本同源,割不斷的血緣關係,離開了的人,也在被等待著回來。
-
“他們竟然玩這一套!”
這一次國慶檔,被視為票房冠軍爭奪者的兩個頭部電影,一個是儒意影業推出來的喜劇電影《龍的傳人》,賈龍主演。
另一個是龍岩影業推出來的科幻電影《補神行動》,雖然沒有那
幾個位於第一梯隊的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主演,但這部電影從立項之初就備受關注,因為的國內頂級IP改編,釋放出來的預告片,電影的畫麵、特效,都讓人震撼。
在這兩部電影之後,還有程石硯主演的一部動作警匪片《井中電》。
陸嚴河主演的《熱帶雨季》看上去跟這幾部電影,確實沒有什競爭力。
陸嚴河也真的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跟這幾部電影競爭票房。
在他心中《熱帶雨季》能夠在這樣的大盤混到一個億的票房就謝天謝地了。
誰知道,央台突然主動聯係他們,想要做那一期訪談節目。
一聊,人家說,是溫生明跟這檔節目的總導演關係很熟,就提到了在國慶節的時候,選擇這樣一部電影的主創陣容,做這樣一個選題,應時應景,也有社會意義。
陸嚴河都沒有想到,溫生明竟然會在背後幫他。
這一刻,陸嚴河忽然想到了他在《定風一號》殺青的時候,溫生明所說的那句“我會一直看著你”。
原來“看著”是這個意思嗎?
央台的訪談節目,影響力可以大,也可以小,但是誰都不會說,這個節目的覆蓋範圍小。
在現在的這些媒體中,真正能夠大範圍地覆蓋到中老年群體的,隻有央台。
更不用說,央台在各個平台的官方號,粉絲數一樣誇張,多得驚人。
他們想要宣傳什東西,覆蓋率那是驚人的。
儒意影業和龍岩影業的人這一刻都沒有忍住,大爆粗口。
因為《熱帶雨季》“不講武德”。
事實也證明,央台這檔節目一播出,各種切片就開始滿天飛了。
還沒有一部電影,是以這種主題來做宣傳的。
海外華人,同根同源。
明明隻是一部非常小眾的、講私人情感的電影,結果突然就戴上了主旋律的帽子。
在儒意影業和龍岩影業都很著急——擔心《熱帶雨季》逆流而上的時候,陸嚴河其實也有點擔心這個宣傳翻車。
《熱帶雨季》可是一部跟“主旋律”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的電影。
現在所扯的“海外華人,同根同源”,完全就是在這個階段掰出來的。
它當然是存在的,真實的,可這不是《熱帶雨季》要表達的主題。
這樣宣傳,不會讓很多觀眾看完之後,覺得“文不對題”“貨不對板”嗎?
陸嚴河把自己的顧慮發到了宣發群。
宣發群的同事則回應:我們接下來會加大對電影主題的推廣的。
國慶檔第一天,《熱帶雨季》這部文藝片,靠著陸嚴河的影響力,以及這部電影在前期宣傳和點映中顯示出來的市場潛力,也拿到了12%的排片,在國慶檔上映的影片中,排在第四。
當陸嚴河睡醒的時候,《熱帶雨季》的首日票房(加上當日的預售)已經突破了1800萬,排在日票房第四位,跟排片率持平。
陸嚴河長籲一口氣。
看到1800萬這個數字,他就知道,“混口湯喝”的策略成功了。
這部電影,陸嚴河沒有跟劇組他們一起去跑路演。
一是太費勁了,陸嚴河不想折騰,二是這部電影路演的主題,跟他關係不大,他不出現比出現好。
路演是由黃天霖帶著正在休國慶假的黃峰小朋友和秦淑蘭在跑。
他們作為海外僑胞的身份,在現場跟大家交流海外華人的生活,順便再講一講《熱帶雨季》這部電影。
首日,《龍的傳人》票房9500萬,《補神行動》票房9200萬,《井中電》票房隻有4200萬,《熱帶雨季》票房2300萬。
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熱帶雨季》鬆了口氣,因為這一次的宣發策略,有點兵行險招,但是,能夠首日就拿2300萬,證明這個宣發策略成功了。
而其他的電影鬆了口氣,是因為《熱帶雨季》沒有如他們所擔心的那樣,爆出一個驚天大冷門,把他們所有這些大片都給幹趴下了。
陸嚴河都不知道他們對他有這樣的忌憚。
講實話,一部文藝片,甚至都不是類型片,上限就在那擺著,他們的擔心未免太多餘了。
就在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卻也不出意料的,有一些黑子開始大作文章,說陸嚴河的票房號召力不過如此。
首日隻有兩千萬多的票房,簡直就是大撲特撲。
陸嚴河在每一部電影上映的時候,都會被人拿著一些數據說“大撲特撲”。
實際上,所有拋開影片類型、上映檔期和競爭對手、空談票房高
低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熱帶雨季》的製作成本不超過兩百萬人民幣,早他媽賺回本了。
靈河取得中國發行權的采購價是100萬美元。
可以說,就這個首日票房,加上之前電影的票房,直接就回了本,開始盈利。
陳梓妍安排了好幾個營銷號去做“內幕分析”“成本分析”等等,引起大家對《熱帶雨季》製作成本的注意,隨後去重點強調,這部電影的回報率。
要知道,《熱帶雨季》在北美五館上映,首日單館直接破萬,成績一樣喜人。
最關鍵的是,次日,《龍的傳人》和《補神行動》兩部電影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票房下滑,《井中電》更是因為口碑一般,票房迎來腰斬,而《熱帶雨季》卻逆跌了,十月二日的票房拿了2500萬,上映兩天,票房突破了5000萬。
從走勢來看,《熱帶雨季》也許有可能在國慶檔拿下票房第三的位置。
《井中電》的口碑崩得有點厲害,如果第三天的票房繼續崩的話,那就真有可能最後這部電影隻能拿到2億出頭的票房了。
《熱帶雨季》卻是在國慶之後,有一個非常長的窗口期。
再無大檔期了——
意味著,沒有大片再來蠶食排片空間,《熱帶雨季》可以保持著一定的排片,慢慢收割票房。
而國慶期間,除了央台的訪談節目,正在熱播的《年輕的日子》在兩期節目的中間,都播放了《熱帶雨季》的預告片。
不僅如此,《跳起來》全渠道推軟文來宣傳不說,辛子杏執掌的葉脈網,也做了《熱帶雨季》專題策劃,邀請海外華人在葉脈網講述自己的家族故事。
白雨也邀請《熱帶雨季》劇組,參加了她即將推出的文學雜誌編輯部舉辦的“馬來西亞的文學與影視藝術”研討,包括石夏老師在內的多位當代文壇巨擘,都出席,並一起觀看了這部電影,在研討會上討論。
多方聯動,這樣的宣傳資源,對於其他電影來說,想要砸下來,沒有個數千萬肯定是砸不下來的。
甚至還不是錢的問題,像白雨做的那個研討會,那幫作家,一般人都請不來,人家也不缺錢。
關鍵還是他們這一幫人能夠帶動的讀者,以及這個群體基本都擅長於“叭叭”的特點,在接下來的互聯網生態中,對《熱帶雨季》這部電影的推廣作用。
《熱帶雨季》免費獲得了這一切宣傳資源。
無他,隻因陸嚴河爾。
儒意影業也好,龍岩影業也好,都羨慕得眼睛發紅。
甚至有一個電影製片人公開發了微博:拿什跟陸嚴河競爭,隻要是他的影視劇,那多人幫他免費宣傳,動不動就是一個文化現象出現了,《熱帶雨季》這個電影都能每天賣兩千萬多的票房,除了他,誰能做到?
話話外都很酸。
陸嚴河想了想,轉發了這條微博,以圖片形式寫了一篇長文:
——感謝我的女朋友,把我們無心插柳做的一本雜誌,做成了現在的規模。
——感謝我的同行、朋友和同學,各有各的能耐,自己放光發熱,還通過自己的領域幫我發光發熱;感謝我一路遇到的老師們,默默地幫我牽線搭橋,不斷扶持我,支持我。
——還好,這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行業,當我提出也許國慶檔這大一個檔期,十個人麵也許也有一個人想看文藝片,如果有一部電影可以滿足這一個人的需求,加起來也是很多人,宣發的同事們經過市場調研和測算以後,支持了我的想法。
——事實證明,我們中國人這多,需求也很多樣。
——我喜歡這個由不同的電影組成的大檔期,每個觀眾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電影。
——我喜歡這個百花齊放的行業,我們不模仿別人,隻做自己,有的時候,即使隻是一朵小小的花,因為開在了人頭攢動的街角,所以也讓一些愛花的人駐足,來欣賞這朵小小的花。
——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創作者創作的意義,隻要是我們用心創作的東西,總有人為我們駐足。
-
“你們跟陸嚴河比什比?你們有什可以比的?”
翌日,龍岩影業的內部視頻會議,黃總直接吐槽,或者說,大罵:“你們是比他有文化,還是比他身邊的那一幫人有文化?”
黃總之所以吐槽,是因為龍岩影業推出來的《補神行動》,昨天在宣發上出現了一個非常昏頭的招數。
《補神行動》的一個宣發人員在朋友圈寫了一段話:“小花固然美麗,但是支撐這個行業發展的,隻能是大樹。龍岩影業一直在做的是種樹的事情,這更艱辛,更有挑戰,但是,隻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長成森林。”
這不是某個人義憤填膺之語,這是《補神行動》的宣發組策劃出來的一個“蹭熱度”式宣傳策略。
目的是激起觀眾們的愛國情懷,以及把《補神行動》這樣一種工業的進步和升級,再一次強化到觀眾們的印象中。
結果就是,引來了一眾嘲諷。
黃總氣得一大早就開視頻會議罵人:“說了多少次,不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自己說自己是產業化代表,誰他媽理你啊!《補神行動》明明各方麵的口碑都很好,觀眾也都在誇特效做得好,確實是大片,形勢一片大好,你們非要再往自己臉上補妝,不知道越補越濃啊?”
黃總又罵:“還小花大樹,你們有陸嚴河那水平去玩比喻嗎?你們這些野雞大學畢業的,跟人家振華大學文學院畢業的比什?硬蹭!要是今天《補神行動》的票房走勢跌過預期了,你們都給我滾蛋!”
一群人被罵得灰頭土臉,又按照黃總的指示,趕緊補救。
黃總更是親自發了一條微博:種樹的人辛辛苦苦地種著,看到小花開得很漂亮,很高興有小花作伴,這樹倒是先傲慢上了,覺得小花分散了種樹人對它的注意力,看來種樹也一樣,除了施肥,也得進行價值觀的教導,抱歉,讓大家見笑了。
一條微博,力挽狂瀾。
電影公司的老板親自解釋並道歉,這個姿態隻要誠懇,其實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確實也不是什大事。
陸嚴河則點了個讚,說:“因為有大樹幫忙遮風擋雨,小花才能安然無恙,這才是森林。”
-
國慶檔七天眨眼即過。
《龍的傳人》總票房拿到了5.4億,《補神行動》總票房拿到了6.4億,是的,後者依靠著它的硬實力後來居上了。
而第三名,仍然還是《井中電》,雖然後期乏力,但是,前幾天的票房仍然讓他總票房得到了2.5億。
第四名,《熱帶雨季》,在各方努力以及自身影片實力過硬之下,連續七天,日票房都維持在2000萬以上,加上點映期的900萬票房,一共拿到了1.9億的票房,即將突破2億。
文藝片勇闖國慶檔,以成功畫上句號。
不過,這隻是階段性的句號。
《熱帶雨季》是要走長線的。
因為《熱帶雨季》在北美頒獎季的征程開始了。
陸嚴河錄完了這一季《年輕的日子》最後一期錄製後,就飛去了美國。
北美頒獎季正式的時間一般是12月到次年的2月。
但是,在那之前,也有一些宣傳行程要跑。
陸嚴河這一次是過去錄訪談節目的。
在美國,盛行“名嘴”。演藝圈也是如此。
國內,電影明星們宣傳電影,現在訪談節目都不是主流的宣傳方式,而是上各種國民度高的綜藝節目。但是,在美國,電影明星們在電視媒體上的宣傳,還是以名嘴的訪談節目為主。
這一次,陸嚴河要上三檔節目,和黃天霖和秦淑蘭一起。
其實所謂的公關經費,不僅僅是支付一些公關活動的經費,還包括這些宣傳行程的各種費用。
陸嚴河和黃天霖的吃穿住行都是由綠穀來支付,秦淑蘭的則需要由拾火來支付,因為綠穀不肯承擔。
那像這樣一趟行程,從往返機票、酒店住宿、妝造、行程助理等等,一般至少要五萬美金,這還是秦淑蘭隻帶了一個助理並且標準比較低的情況下。
都是經濟賬。
但是,盡管如此,陸嚴河也覺得值得。
當然值得,秦淑蘭從中國的宣傳行程,到現在又來到北美,在各種各樣的曝光下,知名度已經漲了很多。尤其是她本身是華裔,會中文,英文也很不錯,兩邊都吃得開。
自從秦淑蘭簽到拾火以後,陳梓妍這邊已經幫她接觸了好幾個劇本,等著她來挑。
像她這樣演技好的實力派,隻要有一家有實力的經紀公司來運營,也許無法像流量明星一樣賺大錢,小錢肯定是能源源不斷地賺的。
像北美頒獎季的這一趟下來,或許秦淑蘭一個人就需要花上百萬美金,但是,隨著秦淑蘭知名度上升,戲約的增多和片酬的提高,肯定是能夠賺回來的。
絕不是虧本買賣。
到了秦淑蘭這個年紀,她本來都已經準備進入“頤養天年”的階段了,誰知道,突然碰上了《熱帶雨季》,碰上了陸嚴河,遇到了事業的一個轉折點,她也不想錯過這樣一個機會。
陸嚴河甚至都在思考,能不能在《捕蠅紙》這部電影給秦淑蘭
修改一個角色,想了想,還是算了,這部電影的亞裔麵孔已經夠多了。
這畢竟是一部英語電影。
但是,其他的幾個影視項目,比如《紅眼航班》,比如《源代碼》,陸嚴河都打算在麵給秦淑蘭修改一個角色。
戲份肯定不是很多,但肯定不是工具人,一定有秦淑蘭可以發揮的空間。
-
《熱帶雨季》在北美的票房表現很不錯,到現在為止,一直維持著五館的小規模放映,館均到現在還維持著3000美金以上的票房。
不過,盡管它有著不錯的票房表現,綠穀也並沒有要馬上給《熱帶雨季》做大規模放映的計劃。
因為這部電影雖然在評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和關注,但是,在觀眾那邊,討論度也好,各方麵的數據也好,都比較中規中矩,不適合做大規模放映——
不會有那多人來看。
這也符合正常情況。
事實上,就算陸嚴河現在是今年奧斯卡的大熱門,但放在整個電影市場來說,頒獎季影片之於票房的正麵作用,也往往是在於長線,而非突然給你來一下票房激增。
《熱帶雨季》在北美這邊走的完全是評論界路線,而不是像《芭比》《火星救援》在他們那幾屆一樣,走的是票房路線。
奧斯卡能夠一直維持它的影響力,也確實是做到了商業性和藝術性的結合。
像《地心引力》《火星救援》《芭比》這樣的商業大片,隻要拍
得好,不套路,不爆米花,一樣受奧斯卡青睞。
人家是正兒八經地把獎項跟這個行業結合在一起,不媚俗,也不玩曲高和寡那一套,即使行業發展的方向未必就那好,至少人家緊跟著行業的發展在走。
國內現在的這些獎項吧,一個問題是多而雜,沒有居於統治地位的領頭獎,另一個問題是“提名不清不楚,獲獎不倫不類”,看得出想改變,但又走三步退兩步的,獲獎的結果隻對流量明星有用,除此之外,就跟自嗨差別不大。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