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消息靈通,他們明明是直接落地山頂,也沒下山,但第二天一早,整個村子都知道潘筠回來了。於是村民們挎籃拎包,一大清早就爬上山來。
潘筠他們當時剛做完早課,看到一身晨霧出現在山門的村民們,愣得張大了嘴巴。
“你們這是?”
“我們來拜三清。”這都是借口,實際上,他們是來問王小井等人的消息。
潘筠回到泉州後,就把王小井他們的信和東西都交給王璁的丁管事,由他送回。
各家也都收到了,但他們還是想從潘筠這了解更多。比如,從這去倭國多遠,以後他們多久回一趟家,好不好回,花費幾何?
在倭國那邊吃什,喝什,氣候如何,住的慣不慣……
潘筠是山神廟廟祝,村民們都很愛戴和信任她,而妙真三個更是村民們看著長大的,他們被圍在中間,沒人能他們說假話。
村民們一聽說,那邊連住的房子都沒有,需要自己搭建,冬天還極冷,才過完重陽就開始寒氣上湧,便不由的抹眼淚;
但聽說那邊也是吃的米麵,菜自己種,飯自己做,就又高興起來。
有米有菜,又自己做,食物總是對胃口的,那便不算委屈了自己。
小井娘坐在潘筠身邊,問道:“廟祝,過完年你們還去倭國嗎?”
潘筠扭頭去看王璁,觸及他的目光,便對小井娘微微點頭。
小井娘就拉起她的手笑道:“到時候我給小井做兩件衣裳,幾雙鞋子,還請你幫我帶給他。”其他有家人在倭國的也紛紛應和,他們都有東西托潘筠帶去。
潘筠一口應下。
王璁既然打定主意要走海貿這條路,她這個做師叔的,怎也要為他保駕護航,護他走幾段。也讓海上黑白兩道的人知道,王氏商號,王家的船是她罩著的!
所以過完年,她肯定要抽空多飛幾趟倭國。
修煉要錢,正好倭國的銀山和商貿都可以為他們賺錢。
得了潘筠肯定的答複,小井娘他們就把消息散出去,也不知道村民們的消息是怎走得這快的,分明沒人專門幹這事。
但他們從山上下去,再一收拾東西回娘家走親戚,等到晚上,大半個玉山縣都知道了。
新上任的汪縣令晚上吃飯時就聽夫人潘素提了一嘴:“三清山的大善人潘筠回來了。”
“潘筠?你怎知道?”
“今天劉家上門拜年,順口提了一嘴,她娘家是樂平鄉人,村有個姑奶奶嫁到了引漿村,那姑奶奶有個小姑子就嫁去了汾水村,今天她回娘家,臨出門的時候正好跟回娘家拜年的小姑子碰上,她小姑子提了一嘴,說昨晚上潘筠就回來了,今天天沒亮,她公婆就上山拜三清,下山後說的,潘筠年後還要去倭國,她之前從縣帶走的那些人,都在倭國挖礦呢。”
這一大段話,要不是汪縣令,一般人得聽懵,他不震驚於潘筠年後要去倭國,他震驚於夫人的消息來源。
“沒想到,我們才來兩月,你的消息就如此靈通了?”
潘素瞥了他一眼道:“小看後院了不是?我告訴你,我們這些太太也不是吃幹飯的,你們男人在前頭不好說的話,我們可以說,你們得不到的消息,我們也可以打探。”
她壓低聲音道:“我知道這潘筠道長如今在玉山縣猶如仙人,聲望大,大人要做的事,她若肯開口,那事便成了一半;她若反對,那事便敗一半。”
汪縣令沉思皺眉。
潘素就推了他一下:“你愁什?我打聽過,她正年輕,一年倒有大半時間在外學習曆練,並不常回玉山縣,這個年紀的女孩,既善良又心軟,你多說好話就能把關係搞好,不比你屈尊降貴跟錢老爺他們喝酒吃飯來得劃算?”
汪縣令:“讓僧道參與政務,隻怕遺禍無窮。”
潘素不覺得:“僧道也好,士紳也罷,不都是人?皆有私利,怎士紳富商勾結你們以權謀私就是可控,僧道就遺禍無窮了?我看,都一個樣,隻是你們瞧不起僧道,就好比瞧不起我們女人一樣。”“哎呀,夫人怎又扯到這事上來了,我何曾瞧不起女人?”汪縣令握住她的手道:“你可是我的女諸葛,我十個幕僚都比不上一個你。”
潘素道:“我們明日去三清山燒香吧,你正好見一見這位潘廟祝,上一任的蔡晟如今還在大牢蹲著呢,你可得和三清山搞好關係。”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