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熙河人的教育發展之心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要離刺荊軻 本章:第1001章 熙河人的教育發展之心

    

       第1001章 熙河人的教育發展之心

      轉眼,就到了三月庚申日。

      持續三天的省試,在這天傍晚宣告結束。

      當數千名士子,從開寶寺中次第領取了自己的衣物、書冊,同時也穿著朝廷所賜的貢衣,拿著朝廷所頒的書冊,走下山門的時候。

      大多數士人的眼神,都是恍惚的。

      就和現代的學生,考完試後,喜歡問同學考得怎樣?那個題你怎答的啊?

      中古的大宋科舉,也是一般。

      出了貢院,諸路士子呼朋喚友,各自聚往各州、路在京所設的各種邸店、吃食店。

      有官方背景的,則前往諸州進奏院。

      背景更硬紮的,自然是前往自家在京城當官的叔伯家。

      然後,各自聚在一起,討論起了本次省試的題目。

      包誠也是一般。

      他先是命人前往了太師文彥博府邸,以侄孫(他爺爺包順是包拯的族弟,包拯與文彥博是世交)的名義,遞了拜帖,說是之前所以沒有來拜謁,乃是為了避嫌,如今省試已完,晚輩特來認門,還說待放榜後,再親自登門請太師賜教。

      然後便邀請了幾個他在貢院認識的士人,一起前往他暫居的熙河邸店中,討論題目,交流學問。

      當然,這都是借口。

      包誠在入京前就知道,他不大可能中得進士。

      他這次入京的目的,也非是要在科舉中博得功名。

      而是衝著這次科舉,匯聚在汴京的諸路士人之中,那些長期不能中進士,前途黯淡的貢生們。

      目的就是想著,拿錢砸,把這些人砸到熙河去。

      沒辦法,現在的熙河諸州,對於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

      偏生,熙河一路,自建立以來,就長期處於戰爭之中。

      在元豐八年前,別說縣學了,州學都沒有!

      在戰亂中,偌大的熙河,擺不下一張安靜讀書的桌子。

      熙河的百姓,包括豪族們,也沒有心思讀書。

      哪怕是包誠這樣的包家嫡孫,也隻是開了蒙,能讀寫文字,知曉一些基本的常識而已。

      但現在不一樣!

      隨著棉莊遍布熙河各地,棉花帶來的財富,使得熙河的豪族、官員們首先富了起來。

      富起來後的熙河豪族、官員們,自然渴望著在政治上更進一步。

      而大宋,乃是文臣治世的王朝。

      自然的,熙河的豪族、官員們,也都知道,他們想要更進一步,就得朝中有人。

      都堂,得有個熙河出身的執政甚至宰相!

      自然的,就得卷教育。

      可是熙河人起身環顧四周,心頓時哇涼哇涼的。

      除了熙州,因為知州遊師雄,乃是橫渠門下的高徒。

      在其奔走號召和遊說下,熙州州學請來了十幾位橫渠門下的進士、貢生來當教授、教諭。

      使熙州的州學,開始有了起色外。

      其他各州,都是一把辛酸淚。

      像是會州州學,去年雖然建了起來。

      但整個州學,攏共就三個教授。

      其中隻有一個是常任教授,剩下兩個是知州和通判兼任的。

      河州就更慘了!

      因為知州種樸是武臣,叫他帶兵打仗或許能行,可讓他去州學搖頭晃腦的念聖人經書,卻是不大行。

      州學尚且如此,縣學就更拉胯。

      像教育最好的熙州,下麵的各縣縣學,雖然是建好了。

      可縣學的教諭,卻全部空缺,隻好叫知縣、縣尉兼任。

      可是,知縣、縣尉有大堆的事情要忙,哪來的空?

      州學、縣學什的,其實還不算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整個熙河路,奇缺能開蒙的蒙師。

      比如熙州,全州上下攏共就十來個蒙師。

      其中七個,都是包家和趙家從秦州重金雇來的。

      蒙師可不像其他的事情。

      要求是非常高的。

      因為,蒙師首先得會講、會教正韻。

      不能一開口,就是滿嘴的方言。

      不然,他教出來的學生,哪怕將來中了進士,也是走不遠的——遊師雄和包綬到了熙州後,普及了很多大宋官場的故事。

      他們就都講過國初的時候,廣南東路有個官員有幸因為才幹,得到了太宗賞識,召見京城詢問,卻因為其口音太重,無法交流,最後太宗隻能讓其回去繼續做個小官的故事。

      熙河的豪族們,在知道了這個故事後,就下定了決心,要請正規的蒙師來教自己家的孩子開蒙。

      而這樣的人,在整個沿邊地區,都是奇缺。

      偶爾出現一個,都是各地的寶貝。

      好在,沿邊各路奇缺的人才,在汴京城多的是!

      尤其是科舉的時候,天下諸路士人匯聚汴京。

      畢竟,天下諸路的貢生們,都是苦學過韻書,能說一口流利的正韻的人材。

      這樣的人,是最好的蒙師人選。

      隻不過,大多數人,大抵都不會願意前往熙河。

      隻有那些窮困潦倒,屢試不中,卻還沒到可以考特奏名進士年齡的貢生,才有可能答允熙河的邀請。

      故而,包誠在貢院的時候,除了考試,重點就是留心這樣的人。

      在他有意結交下,認識了十幾個考了三次科舉,出身微寒,孑然一身的貢生。

      於是,包誠便邀請了他們省試結束後,到他暫居的熙河邸店相會。

      這些人本來就盤纏用盡,正不知道,該去何處落腳,如今得了包誠這樣的貴公子相邀,自然樂得蹭一頓免費的酒肉,便紛紛答允下來。

      省試結束後,出了貢院,就跟著包誠,到了熙河邸店。

      包誠自也不是小氣的人。

      早已經派人在邸店頂樓,準備了一個大間,備好了酒菜。

      不止他如此。

      其他熙河入京趕考的士子,也都是這樣做的。

      一時間,熙河邸店內,座無虛席,從大堂到樓上的各個雅間、廂房,全數爆滿。

      數百名士人,與熙河的士子,共聚一堂,推杯交盞之間,就已交換了表字,論了年齒,然後開始了稱兄道弟。

      不得不說,熙河的士人,可能文章、詩詞,拍馬也不及其他諸路的士人。

      但論起人際關係的處理,卻都是特長生!

      畢竟,他們在家,除了讀書外,主業就是管人。

      一個棉莊,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

      除了底層的各族雇工,還有漢人監工、農官。

      想要管好一個棉莊,使棉田內外的事情,都井井有條。

      可不止得會做人,還得懂得畫餅,知道籠絡人心,更得能耐得了性子,吃得了苦。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在現代留過學》,方便以後閱讀我在現代留過學第1001章 熙河人的教育發展之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在現代留過學第1001章 熙河人的教育發展之心並對我在現代留過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