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女孩》首映後,先是在洛杉磯小規模放映,而後迅速擴大。
一幹主創又踏上了累成狗的路演行程,這次依舊把重點放在了各大校園。媒體緊隨其後,隨著票房節節攀升,很快分成了開放和保守兩派。
相比於《忌日快樂》, 《賤女孩》戳G點更為直接,因為它呈現了一種價值觀。
“這電影應該評為NC-17級!它教壞了我女兒,我發現她在模仿校花那個角色,並且開始記錄全校師生的八卦黑料。”
“所有家長都應該看看!你以為你的孩子是乖乖女?不!你可能無法想象她私底下的樣子!”
“這電影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把高中姑娘們的鬥爭拍成一本正經,新人加入得交投名狀,背叛者會身敗名裂,小團體有內部的座次排位。還有女主的手段,收集黑料、挑撥離間、樹立共同敵人……這根本是成人世界的映射!”
“菲比凱茨待在舒適區中規中矩,娜塔莎突破的令人驚豔,壞得讓人牙癢,又慘得讓人想抱抱。她在好萊塢混跡多年,終於找對了路子。另外我很佩服這個中國人挑演員的水準,他從哪兒找來這些又鮮嫩又契合的新人演員?”
“這部電影糟透了,就像把《洛麗塔》塞進了啦啦隊的花球搖晃,每個鏡頭都在挑逗未成年人的價值觀!”
“編劇絕對偷聽過女生廁所! ”
放在80年代末這個節骨眼,正是美國社會從最後的保守主義走向徹底開放的階段,《賤女孩》引起爭議是理所當然的。
很多家長可不希望這部片教壞自家孩子,但年輕人愛死了《賤女孩》。
……
紐約。
一家電影院門口,放映剛剛結束,觀眾們陸續而出。
記者隨機逮住觀眾做采訪,她挑了一個20出頭的年輕姑娘,姑娘相當配合,笑道:“我現在念大學,在我中學的時候,確實有一個校花式的女孩子。
她也是用‘周三不能穿粉色’這種鬼話來洗腦我們,我心甘情願成為了她的跟班,現在想起來太傻了。”
“後來她怎樣了?”
“畢業舞會她摔下樓梯,整個奶都甩出來了。”
“耶!我理解這種感覺!”
記者與姑娘擊掌。
……
舊金山。
一位老師發表看法: “我隻能說,像電影表達的【社交等級】確實存在。在校園,橄欖球球隊的隊長和舞會皇後,就是大家的王和女王,在社交秩序中占據至高地位。”
“年輕一代的孩子們正在失去對社會價值的興趣和責任心。他們喜歡時髦,喜歡高科技電子產品,喜歡過分的凸顯自我,我為美國的未來感到擔憂。”
……
底特律。
電影放到一半,正演到女主挑撥離間,騙校花吃高熱量食物的情節。
後排突然站起一個大媽,高聲罵道: “這是部爛片,它會教壞我女兒,我要投訴!我要舉報!”
“你不要吵,好丟臉的!”
她女兒也在,覺得很社死。
大媽不管,一副極具社會責任心的樣子,當場教訓: “你不像小時候那樣乖巧了,都是這些爛片害的,不要看了,我們回家!”
“我不要回去!”
女兒忍不住與她吵起來,最後雙雙被保安架出去,架出去的時候女兒還在喊: “你憑什教訓我?你當年不也往凱蒂的書包放蟑螂嗎?”
“哈哈哈! ”
>>章節報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