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部分,大家看的熱情又新奇。
熱情是對於那些美食,新奇是對於一座80年代末正在發展的現代上海。美國人想看到當下的中國是挺難的,他們對中國刻板印象的形成,源自兩次大事件:
一是李鴻章訪美,一是尼克鬆訪華。
這兩件事間隔了76年,卻在信息繭房的操弄下,神奇的交融到了一起,在大部分美國人心中建立起了對中國的印象。
好比後世,互聯網如此發達的環境,好多西方人還以為中國是個大屯子,落後的不得了,人人凶惡不友善,天生的敵人……
龔雪自然飾演的周映雪。
這算陳奇的一點小私貨,他寫劇本時,喜歡讓媳婦的角色帶個雪字。
她回國探望父親,發現對方已經老了,想把父親接到美國去。老周思考一夜,答應了。父女倆的互動從此處就表現出不太尋常,有些疏離感。
張藝某和鮑德熹的組合絕讚,對鏡頭、畫麵、光影的把握一流。
“我還是不去了。”
“去吧!我和誌強(她老公)說好了。”
“我怕給你們添麻煩。”
“我得照顧你。”
"……"
當父女對話時,二人正坐在門口的石階上,背對著,後麵是幽暗的屋子,前麵是明亮的小院,他們剛好坐在明暗光影的中間,斑斑駁駁,仿佛隔著一道時光的溝壑。
女兒說完“我得照顧你”之後,誰也沒再開口,就那坐著。
她更像是一種履行義務,而非出於血脈親情。父親的背影仿佛又駝了一些……
這是一個兩分鍾的長鏡頭,有很多留白。
張藝某看著這場戲,油然生出一股得意的感覺,抓耳撓腮的想炫耀一下,又不好意思。陳奇見狀,笑道: “怎?很驕傲?”
“沒有沒有,略微有一點。”
“這段長鏡頭確實不錯,是拿獎的加分項。”
陳奇當然是鼓勵了,嗯,等你以後拍《滿江紅》就能一鏡到底了。
大不大膽?
……
周映雪把老周接到了紐約,畫風驟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高度發達的城市與上海截然不同。
到這,節奏變得輕快,包袱開始出現。
因為姨媽這個活寶亮相了,鄭佩佩演的收放自如,表情誇張又不過火,肢體動作極為豐富,惹得現場時不時響起一陣歡笑。
老周初來乍到,也鬧出了不少差異笑話。
而某些人想看的,華人移民後的那種受到現代文明的巨大衝擊,五體投地的“皈依”場景, 《人在紐約》通通沒有。反倒時不時暗戳戳的捅一下老美的肋條骨。
比如周映雪和丈夫誌強,又一次因為老周爭吵。
“我始終想不明白,你為什要把父親接來?你可以給他匯錢,給他找家好點的養老院,你沒必要把他接來照顧,結果把自己搞的一團糟。”
“我們沒辦法看著父母老去而無動於衷,你在美國出生不理解很正常,你已經融入美國社會了。”
“融入?”
誌強對這個詞很敏感,跳腳道: “我為什要融入?我就是美國人啊!我念了大學,有一份好工作,我有很多白人朋友,我們定期舉行派對,我參加社區活動……”
“然後呢?你要讓我冠夫姓?”周映雪抬頭。
>>章節報錯<<